駱駝漆——典型的香港故事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駱駝漆」,對於年輕一代有如「觀塘小店」、「工廈尋寶」的代名詞,但在老一輩的心目中卻是「油乜都一流」的油漆品牌,又稱「國民漆廠」。

國民製煉早於1932年成立,1933年在北角設廠。那個年代的北角還有石印局、商務書局、曾福琴行等廠房,新開通的英皇道亦進一步動帶了區內工業經濟。

國民製煉原本在北角英皇道設廠,廠房後來成為吉祥大廈,亦即是K11 ATELIER King's Road的前身。(nlppgroup.com)

在二戰後內地人口及資金南下,香港工業發展蓬勃,港英政府1950年代遂於觀塘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觀塘道以北作住宅之用,以南作工業用途。當時堪稱六大漆廠之首的國民製煉是最早期進駐觀塘工業區的廠商之一。七層高的全新廠房以品牌通稱的「駱駝漆」命名,其時報章形容駱駝漆大廈「規模宏大,不特雄視官塘,在東南亞各地罕與其匹者」。

葛量洪政府在觀塘大規模填海,觀塘道以西南劃為工業用地,吸引了包括駱駝漆在內的企業設廠。圖為1960年的觀塘工業區,駱駝漆中心當時已經屹立開源道。(政府新聞處/mmis.hkpl.gov.hk)

駱駝漆隨後大展拳腳,先後進軍馬來西亞和新加坡,1980年代又再興建駱駝漆大廈一至三期。與此同時,隨着中國內地改革開放,駱駝漆開始發展大陸市場。加上本港工業生產北移,駱駝漆亦於1992年在東莞設廠,五年後更將香港所有生產線遷移至內地廠房。屹立觀塘三十多年的駱駝漆廠房算是完成歷史任務,也見證了香港工業的興衰。

駱駝漆在創辦人甄秉鈞的帶領下進駐觀塘,樓高七層的大廈由周埈年爵士剪綵。(政府新聞處/mmis.hkpl.gov.hk)

踏入2000年代,國民漆廠的甄氏向地政總署申請將駱駝漆中心改作商業用途,物業因此升值,並在2014年以10.8億將全棟售予「舖王」鄧成波家族。及至2018年,駱駝漆的業務被葉氏化工全面併購。至此,駱駝漆對於不少人而言,就只是充滿小店的工廈。

隨着香港去工業化,觀塘在2001年已被改劃為商貿用地,容許工業大廈申請改作辦公室用途或改建。及至2010年,政府推出活化工廈措施,鼓勵業主申請改裝或重建。即使有兩輪活化工廈措施,又有起動九龍東政策,但駱駝漆大廈一至三期的現況正好說明了,觀塘大量工廈仍然沒有正式改建或重建。它們一方面保留了原本的工業大廈性質,另一方面卻吸引了大量小店進駐,以可負擔的租金為這個舊區帶來了新氣象。

駱駝漆大廈分為一至三期,由於租金相對便宜,吸引了不少食肆及小店進駐。(盧翊銘攝)

正如申訴專員公署去年的主動調查報告指出,工廈的違規食肆既可能潛在安全風險,亦有地價不公平的問題。地政總署和食環署分別作為物業和食肆的執管部門,依法辦事無可厚非,「不知道有問題」絕非理由。然而工廈業權分散,難有動機申請改建。觀塘區的小店和食肆需要相對便宜的舖位,區內以至外區市民需要「貼地」的消費地方,亦是重要的客觀事實。

目前工廈單位若要經營食肆,須向地政總署申請「工廠食堂豁免書」及向食環署申請工廠食堂牌照,但不合資格申請普通食肆或小食食肆牌照,工廠食堂之總面積亦不得超過工廈總面積的十份之一。工廈用途、地契條款、工廠食堂牌照等是否停留了在上世紀的過時做法,涉及土地規劃、政策制度的高層次問題,不能夠簡化成「違契就是違契」的執法問題。

2017年5月,Hidden Agenda邀請的外國樂隊成員因沒有工作簽證被拘捕,在觀塘鴻圖工業大廈的地下工場亦被安排「釘契」。(資料圖片 / 黃寶瑩攝)

由六年前的Hidden Agenda爭議到今次的駱駝漆光榮米線,當年的地政總署署長如今已貴為發展局局長,起動九龍東專員成為了躍動港島南總監。惟政府對於九龍東有何規劃,政策措施是否切合觀塘區的生態需要,社會未能見到多少。駱駝漆除了見證了上世紀的工業發展,現今似乎仍然反映着另一種典型的香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