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習近平訪問俄羅斯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一個看法是,習近平訪問俄羅斯是SOP(標準作業程序)。習近平十年前接任國家主席後,首次外訪就是俄羅斯。過去四年,普京兩次訪問北京,習近平包括今次在內兩訪莫斯科。俄羅斯作為全面戰略協作夥伴——中國外交關係的檔次最高,習近平到訪本來就是平常不過。

另一個看法是,習近平雖說是「友誼之旅、合作之旅、和平之旅」,但俄羅斯因為軍事入侵烏克蘭而正受歐美制裁,這次國事訪問因而是對普京的政治支持,甚至是中國聯俄抗美。

中俄發表的《深化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便提到,兩國關係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是當今大國關係的典範,中俄反對「築牆設壘」、「脫鉤斷鍊」、單邊制裁和極限施壓,甚至點名批評美國抱守冷戰思維,推行「印太戰略」。

第三種看法:新型國際關係

不過,去年普京訪問北京,亦即是俄羅斯尚未入侵烏克蘭之時,兩國《關於新時代國際關係和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聯合聲明》已批評單邊主義、冷戰思維。中俄提升至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也是在2019年、兩國建交七十周年之時。當年習近平還在大阪G20峰會期間與特朗普見面,強調「中美經貿合作的本質是互利雙贏」,「不應該落入所謂衝突對抗的陷阱」。

可見中俄關係與中美關係本質上並非對立,不是此消彼長。對於習近平訪問俄羅斯,還可以有第三種看法。

去年中俄聲明指出,兩國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今年再說中俄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成為當今大國關係的典範。這正好對比中美關係。雖然北京主張建立新型大國關係,但一直沒有得到華盛頓的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這——而非民主不民主——是中美關係的問題。

從這個角度看,中俄走近,關鍵不是結不結盟、抗不抗美,而是大國與大國的相處之道,國際關係應該是怎樣的問題。去年及今年兩次聯合聲明所強調,「中俄關係不是類似冷戰時期的軍事政治同盟,而是超越該種國家關係模式,具有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的性質」,也得從這個角度理解。

中俄聯合聲明未有提及烏克蘭領土完整,但普京希望達成的西伯利亞力量二號亦見共識。(Sputnik/Vladimir Astapkovich/Kremlin via REUTERS)

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國際關係民主化

今份聲明再次提到的「推進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國際關係民主化,推動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正是中國外交的重點推進所在。

近代以來,歐美一直是世界經濟及軍事力量的重心。二戰以後,美國更加一支獨秀,主導了國際政治及經濟秩序。尤其是冷戰結束以後,美國更加成為了單極霸權。好的話是波斯灣戰爭,在聯合國的授權下,對侯賽因政權撥亂反正。壞的話是伊拉克戰爭,假借大殺傷力武器之名,擅自發動戰爭,生靈塗炭。近年「斯文」了,換了另一種戰爭模式:以各種名義加徵關稅,經濟圍堵伊朗、中國、俄羅斯。

中國是在這個情況下,提出「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國際關係民主化」。習近平訪問俄羅斯,不是聯不聯俄、抗不抗美的問題,而是倡導怎樣的國際秩序的問題。反對陣營對抗、北約擴張、單邊制裁,自然不會隨美國的笛子起舞。

國強必霸、零和博弈的思維難破

當然,中國倡議的國際秩序不可能同意軍事入侵。中俄聯合聲明只有尊重聯合國憲章以及國際法的表述,而沒有《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中的「各國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都應該得到切實保障」,反映了問題的複雜性。建構公正的國際關係,除了要走出美利堅治世,也要改變包括俄羅斯在內,國際關係中所習慣了的權力邏輯。

同一件事情,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中國支持伊朗和沙特阿拉伯化敵為友,是從根本否定這種權力遊戲,試圖實踐另一種國際關係,抑或在拉幫結伙,抗衡美國?歐美因為中東局勢丕變,而憂慮美國地位有可能被取代,仍然離不開舊有的思維模式。

當大家都習慣了「國強必霸」的思維、零和博弈的邏輯,即使中國能夠調停烏克蘭和俄羅斯,甚或是解決巴勒斯坦問題,或者是敘利亞、利比亞問題也好,如何能說服國際社會,是中國外交尚待解答的重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