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通關了但旅客未回來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香港與內地自星期日(1月8日)起通關。統計首兩天數字,經落馬洲支線、港珠澳大橋、深圳灣等六個海陸路口岸出境的香港居民是48,398人次,比起一星期前的3,868人次增加超過十倍;然而包括機場在內經七個口岸抵港的內地訪客僅為9,996人次,較一星期前的4,362人次僅多了一倍。

1月8日至9日抵港的內地訪客僅為9,996人次,較一星期前的4,362人次僅多了一倍。(香港01製圖)

行程安排需時,通關初期的人流未迅速恢復,實乃正常不過。但北上與南下的情況迥異,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兩地的微妙消長。據《香港01》記者在深圳商場所了解,通關後的確帶動了人流回升,餐廳食客以香港人佔多。加上在2019年反修例風波之前,不少市民也經常到深圳消費,光顧茶飲連鎖店,通關會否如政府官員所預期般大力提振香港旅遊業,抑或只是方便了市民出境消費,社會不無疑問。

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不過夜旅客佔了訪港人次超過一半,毗鄰的深圳以至廣東省自然是主要來源。但三年後,廣州和深圳的發展步伐也沒有停下來。廣州天河路不只在這個元旦假期已回復熱鬧,而且正朝智慧商圈的定位發展。深圳亦在加快建設購物中心和消費商圈,最近還有老佛爺百貨的概念店落戶,成為內地繼北京和上海後的第三家老佛爺門店。在通關以後,香港要鞏固對大灣區旅客的吸引力,不是沒有挑戰。

2022年11月過夜旅客仍然不足11萬人次,不足2019年11月的一成。(香港01製圖)

過夜旅客恢復不及星日

在過夜旅客方面,9月下旬政府放寬入境措施至「0+3」雖然有一定提振作用,但11月過夜旅客仍然不足11萬人次,不足疫情前同項數字的一成。及至12月黃碼取消,亦即放寬至「0+0」,每星期經機場抵港的海外訪客亦只是在2萬人次左右。

相比之下,早香港兩個月開關的日本,11月旅客人次達到93萬,是疫情前的三份一,但百貨店的免稅銷售額已達175.4億日元,是疫情前的三份二。至於比起香港和日本都更早開關的新加坡,11月旅客人次已達到81.6萬,回復至疫情前的超過一半。

日本入境旅客已回復至疫情前超過三份一,百貨店免稅銷售額更達三份二。(香港01製圖)

海洋公園轉型、西九展館落成

香港既已對外開關,對內主要只維持口罩令,理應可以重新吸引海外旅客。在新冠三年期間,海洋公園開始轉型,M+博物館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相繼開幕,香港是時候重新制定旅遊賣點。兩所展館位處的西九文化區,其管理局據報已與六輛美食車續約一年,不但有助給予遊客更全面和便利的體驗,間接亦說明了美食車先導計劃早前無奈結束,並非美食車本身不行,而可能是負責的旅遊事務署有所不足。

隸屬文化體育及旅遊局的旅遊事務署,負責制定旅遊業發展政策和策略,與由政府資助、特首委任成員的旅遊發展局,同樣肩負推廣香港旅遊、推動旅遊業發展的重任。旅發局近年便嘗試發展體驗式深度遊,以及協助宣傳體育盛事。但一署一局的職能始終有限,而香港旅遊業要再次起飛,涉及的政策層面廣泛,例如開放民宿、街頭表演及藝術關乎多條法例,發展墟市以及保育古蹟也要制定宏觀政策。

背靠大灣區的「一站多程」

可惜觀乎特首李家超的《施政報告》,「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部份主要就是成立委員會,「支援本地旅遊」一段也只是重提去年《財政預算案》已推出的6億元「文化古蹟本地遊鼓勵計劃」。至於2017年《可持續大嶼藍圖》已提出的南大嶼康樂及保育項目,在《施政報告》中也只是「積極研究發展大嶼山南部約1000公頃『綠化地帶』土地作生態旅遊或康樂用途」,與當局推進東大嶼人工島的速度大相逕庭。

香港旅遊要在後新冠突圍而出,當然也少不了借助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力量。事實上,政府亦已打算以「一程多站」方式,吸引內地及海外旅客以香港為其中一站,在大灣區內跨城市旅遊。惟如何與其他城市錯位發展,與廣州白雲機場、深圳寶安機場等大灣區機場群可以怎樣加深合作,此等議題還得官員拿出更具體方案,「一程多站」才不會停留在口號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