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防疫難免複雜 明瞭解說考驗能力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社交距離措施本星期四(11月17日)獲進一步適度放寬,各種娛樂、活動、宗教場所的「疫苗通行證」改作「被動查核」模式,但於推行的前一日政府突然將公眾溜冰場、電影院變回「主動查核」處所。醫務衞生局副局長李夏茵在同日疫情簡報會上表示,有關安排是想避免市民感到混亂,以及協助業界暢順運作。

另外,從下星期一(11月21日)起,海外地區或台灣抵港人士的核酸檢測要求亦會作出調整。入境者只需要在抵港當日與次日接受核酸檢測,亦即他們原先在抵港後第四日、第六日的強制核酸檢測要求被取消。結合前述擴大「疫苗通行證」的「被動查核」處所安排,旅客利用「黃碼」活動範圍相信能夠大幅增加。

醫務衞生局副局長李夏茵(左)率相關人員宣布放寬社交距離措施。中為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右為醫院管理局總行政經理(醫療職系)關慧敏。(廖雁雄攝)

精準防控措施難免複雜

其實近月無論香港抑或內地,防疫政策益趨強調所謂「精準防控」做法,若套用在社交距離措施之上,容許飲食與不容許飲食的電影院、或者不需要佩戴口罩與需要佩戴口罩的溜冰場,彼此之間風險高低存在明顯差別,其「疫苗通行證」理應也要各自使用「主動查核」與「被動查核」模式,才符合所謂的「精準防控」。

不過愈加「精準防控」,防疫措施必定也會變得更加精細、複雜。事實上區分容許飲食與否的戲院,約半年前老早已經出現。上屆政府今年4月21日實施第一階段放寬社交距離措施時,特別規定了戲院的員工、顧客只要全部接種三針疫苗(曾感染者與兒童為兩針),就能容許人們在放映廳飲食,而在這之前則是「一刀切」完全禁止。

從此角度來看,至少對戲院作「一刀切」安排這項做法上,我們已經算是在走「回頭路」了,只是這種「回頭路」未必算壞事,因為這樣能讓普羅大眾簡單理解、避免他們感到混淆。我們不能為「精準」而「精準」、為不走「回頭路」而不走「回頭路」,畢竟除了集中控制較高傳播風險的部分外,兩者本身還有減低對其他環節造成障礙的目標。

重在早作部署清晰解說

不過,無論是用精細複雜的措施來達致「精準防控」,抑或為了減少社會公眾代價而寧可作出「一刀切」安排,當局都應該預早將安排公告出來,好讓大家有充分時間作準備。今次溜冰場、電影院安排在前一日臨時變卦,短期內肯定會產生更多混亂,譬如相關場所原本可能已經收起查檢裝置、現在又得重新安裝,也可能有「黃碼」人士已經訂購戲票變得無法使用。

與此同時,政府解說相關政策顯然大有進步空間。「疫苗通行證」的兩種查核模式推行根本有好一段時間,偏偏日前不少市民似乎對此依舊欠缺理解;至於國際七人欖球賽期間有遊客因「黃碼」被拒入場,亦反映了外來入境人士對本港防疫政策的認識隨時更少。想讓放寬社交距離起到「復常」效果,當局必須讓人清楚了解這些政策。

來自南非的旅客Renier與三個朋友專程來港觀看賽事,他們在昨日(3日)抵港,直到入口掃描應用程式「安心出行」,才獲悉自己持有黃碼不得內進。(馬楚烽攝)

最後,政府調整公布防疫措施有不少的細節地方出錯,例如新聞稿附件附註錯引舊的953號公告「同心抗疫」網站在推行第二日都未完成更新「疫苗通行證」相關資料表等,透過它們可以看出今次政策轉變很大機會屬於倉促出台。如果這是因為當局判斷疫情急轉直下,那就應該直接告知市民;但若只是因為欠缺詳實計劃與行政配套做不好,那便有需要加以改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