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是「熊彈」抑或「見底」?
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拜登舉行會面,予人一種似曾相識(Deja vu)的感覺。一年前二人舉行線上峰會,習近平表示國際社會期待中美關係「積極向前發展」,拜登形容中國跟美國一樣是「主要的世界領袖」,為中美形勢起了緩和氣氛的作用。
這一年來的發展有目共睹。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問台灣,令台海局勢一度緊張,甚至可謂劍拔弩張。美國參眾兩院通過《2022晶片與科學法案》,並由總統拜登簽署命令成為法案,被視為打壓中國科技發展的重要手段。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9月通過的《2022年台灣政策法案》雖然尚未成事,但藉着台灣牌打擊中國的策略已成共和民主兩黨的共識。
打擊中國是美國兩黨共識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中美領導人首次面談,始終有其重要性。而且這次印尼峇里之會面是習近平在新冠疫情下,除了參加上合組織峰會之外的首次出訪,還是顯出了一定的重視。二人同意兩國財金團隊就宏觀經濟政策、經貿等問題開展對話協調,開展公共衛生、農業和糧食安全對話合作,算是挽回了因佩洛西之行而中斷的交流。
惟中美兩國尚未恢復軍事交流,這說明了關係未回復正常狀態。尤其是習近平形容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而台海軍事衝突的風險已經愈來愈大,中美一天未恢復軍事交流,關係一天都難言穩定。
新冠疫情奪去多人性命,怎樣也不應該說「幸虧疫情」的話。但的而且確,因為有了新冠疫情這個理由,中美外交交流減少以至領導人至今未有互訪,也算是可以理解。習近平對上一次訪問美國已是2017年,也就是特朗普上任後三個月的事,拜登及其國務卿布林肯上任快將兩年,也未曾訪問中國。這次習近平和拜登會面,敲定了布林肯將訪問北京跟進兩國關係,算是少有的實際進展。
國務卿訪華是扭轉關係契機
上世紀六四事件後兩年半,時任國務卿貝克訪華,被視為中美恢復正常交流的關鍵。如今美國對中國經濟及科技發展而感受到的威脅,在包括俄羅斯及烏克蘭問題上的看法分歧,對於民主、人權和法治的理解差異,布林肯此行能否扭轉形勢,實在難言樂觀。即使拜登在會面中表示「無意阻撓中國經濟發展,無意圍堵中國」,習近平指出「所謂『民主對抗威權』不是當今世界的特點」,對方各自是否認同,顯然是另一回事。
中美關係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係,牽動着地緣政治、經濟金融、環境氣候等各方面的發展。大國領袖以及外交家是否有足夠的智慧管控矛盾,亦將寫下歷史重要一頁。香港站在此歷史關鍵階段,置於中國和國際的交流核心,亦須具體真正的大局觀,發揮好自身作用——尤其是特首李家超出席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領導人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