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券不能解決經濟結構危機
政府將於周日(7日)向已獲核實資格的636萬名市民分期派發2022年第二階段共5,000港元的消費券。為了刺激經濟從疫情後復甦,並舒緩國際性因素所帶來的經濟負面影響,政府已連續兩年推出了消費券計劃。
過去的數據顯示消費券短期內可以舒緩經濟下行的影響,但它始終非長期政策,一來每年派發的話對公共財政有沉重壓力,二來它本身也不完全合乎社會分配原則,未能針對性地幫助有需要市民。隨着近年國際局勢急遽變化,香港經濟發展未來尚有很多挑戰,政府在派消費券之餘應計劃如何應對長期發展問題。
消費券有短期刺激作用
早在去年,嶺南大學香港商學研究所的調查顯示,超過七成受訪者會用消費券於日常用品及飲食。而八達通營業及市務總監李玉兒亦曾透露,消費券最多使用於餐飲業。這反映了消費券應該能幫助到飲食業等部分受到疫情打擊嚴重的行業。
而且,過去的數據反映消費券的確有提升消費的作用,例如去年8月和10月派放兩期消費券後,兩月的零售業銷貨總額分別同比增長了11.9%和12.1%,明顯高於其他月份。而今年4月派發5,000元後的效果更為明顯,4月的零售業銷貨總額同比上升11.7%,遠遠高於3月的-13.8%及5月的-1.6%,這反映了消費券的確有實際效果。
拉動經濟在於投資
消費券雖然有用,但畢竟只是臨時措施,效果有限。例如就上面提到的零售業銷貨總額,在4月派發過消費券後,其效用在5月便已大幅減弱,甚至出現按年收縮。當初派發消費券的邏輯是香港經濟因為疫情而陷入困境,部分行業受到的影響較大,只要能挺過疫情後的困難期,待經濟慢慢復甦就可以了。
不過,近年國際局勢急劇變化,例如年初的俄烏戰爭,以至最近佩洛西訪台而引爆的兩岸危機。香港面對的獨特困境可能將因為中美角力等因素而長期化,情況遠比當初設計消費券時複雜得多,必須有新的方法改革經濟以解決問題。
香港經濟面對的根本問題是國際政治局勢轉化為經濟的長期不穩定因素,這種不安使人們對於未來感到難以預期。經濟學的金科玉律是只在穩定及可預期的局面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是投資,通過基建改良或技術創新加大生產,最終回饋到實體經濟,才可以拉動經濟運轉。但不安令情緒資金對繼續投資於香港感到遲疑,最終經濟不能形成良性循環。消費券無法解決這麼大的結構問題。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周三(3日)主持「國家主席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時,提到國家主席在今年七一講話中的「四個希望」。這四點其實正好指出了香港現在的問題所在:治理水平不足以應付快速變化的國際環境,因此要着力提高治理水平;經濟依靠「老本」欠缺新的動力,所以要不斷增強發展動能;人民擔憂將來的生活,故此要切實排解民生憂難;各種因素令社會及經濟陷入不穩定的困境,需要維護和諧穩定。政府應該從這四點出發,除了履行已計劃好的消費券之外,還應該多花心理於如何對抗和化解香港的經濟的不穩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