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創科漸見優勢 新屆政府莫再待慢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出席七一香港回歸25周年慶典,有傳他會發言談及香港創科和國務院本月中公布的《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方案旨在吸引創科人才到南沙發展,把南沙建設成面向國際的創科產業中心。大灣區可以容納多個創科地區,但地區之間競爭難免,香港如何在競爭之中壯大優勢,避免人才企業唾棄,考驗新一屆政府的創科局和局長孫東的智慧。

《南沙方案》可以說是有跡可尋。最早當然要數算香港商人霍英東在1988年開發南沙,投資基建和交通和設立科技園,過去十年內地政府也推進南沙發展,國務院在2012年批准南沙新區為國家級新區,2015年南沙新區設立自貿試驗區,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把南沙對外開放,同年2018年香港科技大學在南沙動工興建分校,故《南沙方案》是繼續落實整個南沙開放大計。

香港科技大學清水灣校園(左)和九月正式開校、位於廣州南沙的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圖片由香港科技大學提供)

吸引港澳人才落戶 助發展科技創新

在《南沙方案》中,南沙會先劃出三個「先行啟動區」,整個南沙區在2025和2035年要達致發展目標,完善國際營商環境,引領大灣區參與國際合作競爭,促進粵港澳全面合作。方案有五項任務,分別是建設科技創新產業合作,促進青年創新創業,支持粤港澳三地在南沙携手共建航運樞紐,設立保險和國際商業銀行和境外投資試點,以及提升生活質素。

而為促進方案落實,南沙相當優待港澳人才和企業,例如支持香港私募基金和港資創科企業融資,青年創業者可獲擔保貸款和利息,港人港稅,為港澳就業者配備住宿和子女教育設施,生活享有市民待遇,方便港澳居民就醫養老。另外,方案亦探討引入港澳規劃、建築、工程等公司的准入標準,對相關專業的會員可以互認資格。

回望南沙十年來的演變,再相比香港,可以說是一快一慢,這不只從產業和貿易發展而言,更在於視野。香港的經濟規模較南沙大得多,但南沙的經濟擴張幅度較香港快,2021年南沙區的地區生產總值達2,131億人民幣,是2012年的1.7倍,同期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僅為四成,經濟成長快象徵企業和個人發展機會增多。

新創科局要帶領香港迎接競爭合作

更糟的是,香港不少政商階層長期視南沙為香港後花園,例如政府內部曾於2013年研究在南沙籌建「香港園」,被揭後稱大部分構思不可行,及至2018年仍有名人建議買地建立「香港城」,以解決本地房屋問題。

相較之下,此刻廣州市以至國務院是爭取南沙向國際開放,視野廣闊得多。方案仍然歡迎港澳居民往南沙落腳,但當中的市民待遇、便利生活措施集中吸引港澳人才,借助人才提升南沙的創科產業,絕非僅僅為香港人建立第二家園。香港人更應為昔日輕看南沙感汗顏。

廣州港南沙港區。(資料圖片/中新社)

不少香港人留在香港生活發展,主要原因是專業資格和與家人相伴。如今前海、橫琴、南沙接連推出優惠措施和生活保障,增加香港以至海外人才地方工作創業的誘因。雖說大灣區城市講求合作互補,互利共贏,但區內競爭亦相當激烈。過往不少初創企業抱怨本地創業難,既缺乏對人才的住屋和經費補助,又缺乏產業群,政府政策亦未能與時並進,主事官員更不願冒投資風險。大疆創辦人汪滔在香港唸書和做研究,最終選擇在深圳建立無人機生產事業,實為香港損失。

誠然,現屆政府力谷創科,成立多項創科創投基金,推出創科人才入境計劃,耽擱多年的河套區港深創新科技園也終於動工,亦視大灣區地區為合作對象,但香港的起步比前海和其他地方晚,很多措施也需要繼續改進,下一屆政府可說是任重道遠。候任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孫東近日在受訪時直言香港要加快成果轉化和產業發展,更要聚集產業人才,形成創科生態圈。相信因為他「港漂」加上學者的身份,有助洞察香港創科發展的障礙,那他就要用同理心和識見,帶領香港在未來五年的創科範疇急起直追,迎接南沙的競爭之餘,更能促進大灣區內各創科地區的合作,合力推進大灣區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