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不是失言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如果年屆七十五是小布殊將烏克蘭說成是伊拉克的解釋,或許七十九歲也可以是拜登失言的藉口。然而一次的失言是失言,兩次、三次的「失言」似乎難以再用失言來解釋。即使是以胡謅見稱的特朗普,其言論也不是背後沒有想法,拜登的「失言」自然更是如此。

出訪日本的美國總統拜登被記者問及若中國大陸攻台時,表示美國願意武力介入捍衛台灣,「那是我們已作出的承諾」。跟去年拜登兩次表示美國會防衛台灣那樣,白宮發言人隨後澄清美國的一中政策沒有改變,表示拜登只是重申美國將按《台灣關係法》的承諾,供應軍備給台灣自衛。

戰略模糊與現實考慮

有人形容拜登正在背離戰略模糊政策,但隨着他一再「失言」及白宮一再澄清,誰能肯定這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戰略模糊?美國政府在台海戰爭危機上的政策並沒有因為拜登多說幾句而變得清晰,反而令人愈聽愈摸不着頭腦。

而事實上,美國不但沒有軍事介入台海的許諾,迅速應變的能力亦都成疑。第七艦隊雖然以日本橫須賀為基地,但戴維森去年卸任美軍印太司令部司令前曾指出,美軍從西岸到第一島鏈增援的需時多達三星期。這還未算上從撤兵阿富汗到袖手烏克蘭,美國汲取了以往干預政策的教訓,對於用兵已經愈來愈多顧忌,愈來愈不情願。

由此可見,台灣雖然第一島鏈,但台海一旦爆發戰爭,美國的出兵意願、應對能力及規模相信受限。當然美國不會作壁上觀,但就好像烏克蘭危機那樣,經濟制裁等手段並不能將烏克蘭人民拯救出戰火之中。

「失言」與「語言偽術」

或許正因為美國有現實考慮而不欲軍事介入台海,因此才巧言令色,企圖起震懾之效。類似的戲碼在烏克蘭問題上已出現不只一次。拜登在1月曾言俄羅斯的「小規模入侵」只會引起「較小反應」,但這既無法阻止俄羅斯的大舉入侵,更反而令人看穿美國不會軍事介入。後來拜登又聲稱不能讓俄羅斯總統普京「繼續掌權」,以及自言打算親訪烏克蘭首都基輔,兩次也是要白宮澄清。拜登的一再「失言」,沒有一次能起震懾之效。

由克林頓在萊溫斯基醜聞的誤導言詞,到約翰遜在疫下派對的謊話被揭,我們對西方政客的「語言偽術」都不應該感到陌生。中方不會因拜登的協防台灣論而改變既有策略,台灣當局卻似乎聽得迷迷糊糊,其外交部表示感謝拜登和美國政府「重申堅守對台灣堅若磐石的承諾」。民進黨政府若昧於現實,真的以為美援可恃而愈加對抗中國,最終對兩岸人民都是有害無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