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美女與野獸》的斷背情 何必大驚小怪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迪士尼公司電影《美女與野獸》即將上映,內因有同性接吻場面,被封為「迪士尼史上最Gay電影」。事件引起家長團體不滿,發起聯署反對同性戀平權內容,要求迪士尼製作「家庭友善」娛樂。近年有不少商業機構陸續推出性別平權作品,為何是次迪士尼推出同性戀平權作品會引起牽然大波?又,面對不可抵抗的文化浪潮,是否裝作視而不見就可解決問題?

Josh Gad(右)最近與《美》團隊環遊世界宣傳這部真人版,他最近在內地宣傳時,忍不住向大家透露除了貝兒與野獸的戀情外,大家需留意他與盧克伊雲斯之間的愛。(網上圖片)

不死的迪士尼動畫

自1937年創造出《白雪公主》後,迪士尼公司不少作品都深受孩童歡迎。迪士尼童話經歷過輝煌與低谷,但總體上迪士尼公司仍是全球最大的動畫製作公司之一。迪士尼童話的恆久魅力在於充滿正能量的價值取向和豐富的文化底蘊,強調愛與正義的力量,以及積極追求平等的價值。如於迪士尼的童話世界裏,萬事萬物皆平等,花鳥魚蟲都是故事中的重要角色,他們不單幫助主角解決問題,更是主角與觀眾快樂的來源之一。

於近年,隨著大眾價值觀的改變,以及多方動畫新舊勢力的圍剿之下,迪士尼公司也不得不逼着自己改變,順着時代的洪流一步步向前。以往公主純粹因樣貌而被稱讚,往往只乖乖裝扮漂亮地等王子拯救。可是因性別意識於近年逐步抬頭的原故,《魔髮奇緣》、《勇敢傳說之幻險森林》、《魔雪奇緣》等電影中的女主角形象已大幅改變。於故事中,女主角的人生不再只局限於獲得浪漫的愛情這一種形式,她們比以往堅強獨立,與其能力相關的讚美大幅上升。同時,電影中男性角色的比重亦開始下降,男朋友被女主角的媽媽或姐姐所取代。

以經典動畫《睡美人》改編而成的《黑魔后:沉睡魔咒》,以及真人版《仙履奇緣》與《愛麗絲夢遊仙境》上映後,更是口碑與票房雙贏。使得迪士尼公司於2016年宣布將以至少18部經典動畫電影作為故事基礎,改編成真人電影,將近上映的《美女與野獸》亦是其中之一。而大部分的真人版電影,均會以原著作基礎進行大幅改編,如《黑魔后:沉睡魔咒》就以奸皇后作故事主角,對於人物與故事有著大幅度改變,最後更是由皇后打敗敵人,為公主護航,成功保衛國家。值得留意的是,《黑魔后:沉睡魔咒》選用安祖蓮娜祖莉(Angelina Jolie)演出皇后一角,安潔莉娜近年致力為女性與第三世界發聲,雖然未可肯定選角時有否意識型態考量,但至少單看到安祖蓮娜祖莉,就知道電影的價值取向。

由選角窺見性別平權的渴求

觀看是次電影《美女與野獸》的選角,女主角愛瑪屈臣(Emma Watson)與盧克伊雲斯(Luke Evans)過往同樣有關於性別平權的新聞。愛瑪屈臣近年成為眾所週知的聯合國婦女權能署親善大使,協助推廣聯合國女性運動HeForShe,後來更成立女性主義讀書會,跟上一輩美國女權代表Gloria Steinem結盟,成為新生代的女性主義代言人之一;盧克伊雲斯亦是荷里活裡知名的出櫃男星,曾與男模喬卡塔傑林納傳出熱戀,後來更「出櫃」。導演選擇二人成為電影男女主角,背後本來已有性別平權的聲音。加上同性熱吻一幕,更將性別議題放上枱面。

近年電影市場力圖為女性發聲,因此才會有《勇敢傳說之幻險森林》、《魔雪奇緣》等電影出現。不過,不論迪士尼公司是單純為了更大的話題或為了吸引特定的群眾入場,無疑這些電影確實為性別平權爭了一口氣。

《美女與野獸》真人版加入男同性戀情節,兩個主角來富和加斯頓的感情與原著大不同。

不可抵抗的力量

然而,新的文化浪潮往往需要進程,開始時會遭到強烈反彈。關於男女平權的討論與抗爭,已有幾百年的進展;有關同性戀平權或性別認同等的議題,卻是非常新鮮,不論中外,均有強烈的反對聲音。由此,《美女與野獸》中同性熱吻的消息一出,立即惹來極大迴響。可是,對於平權的渴求,於當今世代,無疑是一股不可抵抗的力量。

但當不可抵抗的浪潮與普遍價值觀或舊有道德觀未能接連,就會引發部分人的不安情緒,但不安不代表可取締,或對新的文化浪潮進行消音,反而應該嘗試於矛盾衝突的價值觀下找出平和共融的路向。

是次《美女與野獸》之間新舊價值觀的矛盾:一方認為電影會對青少年及兒童帶來負面影響;另一方則認為家長大題小做,猶如道德警察。惟有拆解當中的迷思,才可安撫到兩方情緒。

若言孩童看到同性戀畫面便使得孩童成為同性戀者,那是否讓孩童看異性戀畫面就可變回異性戀者?

挪用家長的恐懼:保守聲音的反擊

於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第26條指出:「父母對其子女所應受的教育的種類,有優先選擇的權利。」;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8條指出:「本公約締約國承允尊重父母或法定監護人確保子女接受符合其本人信仰之宗教及道德教育之自由。」;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13條指出: 「本公約締約國承允尊重父母或法定監護人為子女選擇符合國家所規定或認可最低教育標準之非公立學校,及確保子女接受符合其本人信仰之宗教及道德教育之自由。」;兒童權利公約第18條指出:「締約國應盡其最大努力,確保父母雙方對兒童的養育和發展負有共同責任的原則得到確認。父母、或視具體情況而定的法定監護人對兒童的養育和發展負有首要責任。兒童的最大利益將是他們主要關心的事。」由此,家長確實有家長權禁止子女收看某類影視產品。

但家長權並不包括可禁止電影的製作與上映,也不可禁止片商購入電影。此乃保障言論與製作自由。哪怕因迪士尼電影的高度滲透力使得孩童容易觀看到迪士尼電影,但於此原則上,與家長權並無衝突。由此,家長團體有權要求迪士尼製作「家庭友善」娛樂,但無權禁止《美女與野獸》上映。

另外,家長對《美女與野獸》中同性接吻場面的恐懼,是因恐怕子女觀看到相關場面後會使得子女改變其性傾向。然而,有關影視當中同性戀的情節會否讓人更容易成為同性戀,在傳播學研究是一個仍未解開的謎。不能否定影視具有一定的力量,但研究未能確定媒體對觀眾產生多大的影響。尤其在色情及暴力內容上與現實中的色情及暴力有否直接關聯,仍未有定論。於同性戀議題上,究竟有關同志的節目會否或怎樣使觀眾改變其性傾向上,既沒有相關研究,更顯示做這類研究的困難之處。若言孩童看到同性戀畫面便使得孩童成為同性戀者,那是否讓孩童看異性戀畫面就可變回異性戀者?既然沒證據指出電影影像與情節會使觀眾改變其性傾向,那麼這只是毫無實證的恐懼。

有關同性戀的指控,許多時都帶有政治意味。特別當社會上的保守聲音視同性戀為敏感的課題,更可能藉他人的恐懼,作為其對社會現實的反擊武器。是次保守派別利用社會久存(更可能日漸增強的)的道德恐懼心理,嘗試去阻礙新價值觀的擴散,堵截小眾聲音。不可否定,香港仍是言論自由的社會,不可磨滅保守聲音。不過,若然家長未經思考就順應保守浪潮,一來只是 「斬腳趾避沙蟲」,二來或會被保守團體挪用,成為政治工具。

教宗方濟各對同性戀持開放態度,得到很多非教徒的群眾支持。(getty images)

新時代,新方式

家長必須了解到,於全球化與高度科技化下,孩童早已有更多方法取到各種資訊,認知世界的途徑也愈來愈廣泛。面對不可抵抗的文化浪潮,家長應教導和鼓勵孩童去挑戰假設和提出問題,以便成為這個多元世界中有責任心的公民。鼓勵孩童認識、承認和包容種族、社會經濟地位、文化和宗教傳統、年齡、性別、能力和性取向的差異,提升一個人對自身身份認知,包容地尊敬他人,學會如何於多元社會內,遷就和包容不同宗教與價值實踐。

當新的文化浪潮洶湧而至,社會上不同的人可以繼續使用開明/保守的分野,但要批判地認識經常與此扣連的時間概念中的思想限制。同時要了解到「傳統」二字只為增加歷史感和正當性所謂開明思想亦不必然是破舊立新,往往只是把既有的一些價值、原則、想法延伸至其他地方。但傳統價值並非絕對正確,社會在不斷改變,對於不同的議題都應有新的討論。

既然新的文化浪潮不可抵擋,不如以更開放的角度觀賞《美女與野獸》,或許讓每一個人都得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