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清零但也探討開放
疫情防控是中國當下面對最嚴峻的問題,其影響不單涉及到人民健康、社會穩定,也對經濟發展影響很大。在「動態清零」的整體目標下,中國仍然對疫情採取嚴防嚴控,但在此同時,不少內地的科學家卻正在積極思考如何開放的問題。
近日,內地知名呼吸病學者、對抗擊疫情有莫大貢獻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在《國家科學評論》的一篇英文文章廣泛流傳。鍾南山指出中國內地不能長期追求動態清零,必須思考如何為開放做好準備,並列出了加強疫苗接種、研發標靶向藥、採用抗原檢測、研究更有效的防控管理法,以及以指定城市或地區進行試點研究病毒流行特點等五項建議。
探討開放並非唱反調
事實上,鍾南山並非內地近來討論開放的唯一一人,中國疾控中心前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早前就提出中國要有自己的開放時間表。乍聽之下,這些疫情專家的講法好像與當下中央政府強調的「動態清零」政策方向唱反調,不過其實兩者並沒有矛盾。清零是當下的政策,但並不可能永遠持續,必然有終結之時。如果在這段時間只顧於清零,而對開放什麼都不準備,那開放之時大部分民眾得重新經歷過疫情,將帶來很大衝擊。因此,堅持清零是為了做好準備開放,而愈是希望能平穩開放,就要善用時間。
正如鍾南山在第一點提到,內地70歲以上人口的疫苗接種率仍然明顯低於80%,香港的接種率則更低。如果一味只討論清零,而忽略了之後如何開放的問題,那將是短視的政策,清零甚至會如一些西方媒體所謂,愈走代價愈大。因此,探討開放是中國所必須面對的嚴肅問題,不能因為當下中國仍採取清零的防疫方針,便去攻擊那些探討開放的人。
香港也須準備開放
香港第五波疫情目前稍為得以控制,每日感染人數終於跌回三位數,每日死亡人數也下跌到低雙位數。我們當然不應該因為疫情略為受控,便放下了警戒心,但這並非指香港不應放寬防疫措施。經歷了兩個多月的嚴防後,香港人和經濟都急需要略為放鬆合乎情理。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如何才能有秩序、有準備地走向開放,而非「躺平式」接受不得不開放的現實。
鍾南山所建議個五個點中,有不少也可為香港所參考。例如,接種疫苗始終是最重要的環節。我們早就指出,去年夏季後疫情受控,因此政府便沒有加強疫苗接種的政策,結果自去年9月至今年1月間,接種人數一直停滯於六成左右。現在疫情又有受控的傾向,但不應再犯上同樣的毛病,而是應該利用時間繼續努力推廣疫苗接種,尤其是長者、第三針及第四針的加強針等都必須盡快推廣。其次就是,香港在疫情期間收集了不少數據,也應該加緊研究這些數據,強化與內地的溝通,一起研究更有效、對社會影響更少的防控措施。只有做好準備,我們才不至於面臨一個更嚴重的第六波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