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戰爭邊緣 外交與國防拉扯
在周五(2月4日)北京冬季奧運會揭幕的前一天,俄羅斯總統普京在新華社發表署名文章《俄羅斯和中國:着眼於未來的戰略伙伴》。一位研究後冷戰國際關係的美國學者調侃說,這篇文章的另一個標題是「不會在奧運期間以侵略搶了習近平的風頭(再一次)」。
十四年前北京夏季奧運會開幕前一星期,歐亞之間的高加索地區發生了一場西方稱之為俄羅斯入侵格魯吉亞、俄羅斯稱之為保護南奧塞梯的戰爭,結果產生了南奧塞梯這個僅被俄羅斯等少數國家承認的政治實體。當年國際奧運會對於交戰方不尊重奧運期間停戰的傳統表示遺憾,中國外交部亦強調俄羅斯與格魯吉亞在奧運期間開戰違背了奧運精神。
烏克蘭北約身份是否涉及安全?
由2008年的格魯吉亞戰爭、2014年的克里米亞危機,到現在局勢日益升溫的烏克蘭危機,這種俄羅斯與西方各執一詞的現象一再發生。這一次美國指摘俄羅斯在與烏克蘭接壤的邊境屯兵,有入侵烏克蘭之勢;俄羅斯則解釋在境內軍事調動乃內政事務,反指歐美不肯排除烏克蘭加入北約軍事同盟的可能,對俄羅斯國土安全構成實際威脅。
普京政府援引的「不可分割安全」(indivisibility of security)原則,出自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1999年的《歐洲安全憲章》,訂明一個國家加強安全的措施不能損害另一個國家的安全。從俄羅斯的角度看,若然烏克蘭加入北約,這個軍事同盟將東臨俄羅斯國境之門,損害其國家安全。故其一再強調並無意入侵烏克蘭,而只是要歐美國家明確排除讓烏克蘭加入北約的可能。
目前除了俄羅斯在邊境軍事動員外,美國亦已宣布增兵近3000人到波蘭和羅馬尼亞,杜魯門號航母攻擊群亦在亞得里亞海參與由北約領導的軍事演習。美國國防部另外指控俄羅斯正製造虛假影片,將烏克蘭描繪為發動襲擊的一方,試圖為軍事入侵提供理據。
美俄商討哪些可以商討
軍事衝突看似迫在眉睫,但是國防部之外還是有外交部。西班牙《國家報》近日披露兩份文章,顯然美國及北約正與俄羅斯外交接觸,磋商哪些範圍屬於可磋商之內,當中包括了可能會討論「不可分割安全」原則的詮釋,美國甚至願意和俄羅斯就達成跨大西洋安全協議展開討論。外交能否壓倒軍事,目前尚為未知,但在各方都不願意兵戎相見的情況下,和平解決分歧仍然不是不可能。
近日串流平台正上映電影《慕尼黑交鋒》,英文副題為「戰爭邊緣」(The Edge of War),講述分別在德國希特拉和英國張伯倫政府任職的兩個年輕人如何謀求歐洲和平。當中飾演德國外交人員的Jannis Niewöhner在接受德國媒體訪問時表示,相信這套電影的重要訊息是每個人都有可能影響歷史。
雖然我們都知道《慕尼黑協定》為歐洲帶來的和平僅維持了一年,但二戰後各國在《聯合國憲章》在第一條宗旨便明言,致力「防止且消除對於和平之威脅,制止侵略行為或其他和平之破壞」。至今近八十年,世界經歷了相對和平時期,也證明了憑藉國與國間的努力協調,戰爭並非不可能避免。既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義及國際法之原則,調整或解決足以破壞和平之國際爭端或情勢」是當今的國際共識,外交對話便肯定比軍事動員更適合於化解烏克蘭危機——縱然後者本身不能說是違犯國際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