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論壇.鄭永年|「讀懂中國」是時代的需要
【本文作者為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鄭永年】
之所以說「讀懂中國」是時代的需要,首先因為隨着中國的崛起,國際社會對中國往何處去的認知有很多不確定性。西方一些國家有意無意地總是把自己的邏輯強加在中國的身上,認為「國強必霸」,所以我們要主動幫助國際社會理解中國,西方的邏輯不是我們中華文明的邏輯。
另外,我們更需要幫助自己讀懂中國。我一直在海外留學工作,我覺得尤其是年輕一代對讀懂中國本身還是有欠缺的地方。近代以來,我們引進了大量的西方文獻,這當然對中國的現代文化非常重要。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有可能失去自己的文明、自己的文化,而這樣是不可持續的。
其次,讀懂中國的目標就是要確立以中國的實踐經驗為基礎,建立中國自己的知識體系。
我在讀西方的文獻過程中發現西方崛起的核心不僅僅是經濟總量、經濟基數大了,而是他們創造了一套建立在他們自己實踐經驗基礎上的知識體系,西方的知識體系是建立在讀懂西方自己的基礎上的。
中國自己的社會科學、知識體系也必須建立在我們自己的實踐經驗之上,這是一個偉大的事業。我一直強調,中國的崛起必須要有自己的一套能解釋自己的知識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史,可以說是整部世界近代史高度濃縮之後,在短暫的時間裏突然在中國大地放大呈現出來。今天和未來的人們可以在這四十年的中國歷史中,或多或少找到近代以來的大多數歷史變革主題,無論是物質的還是非物質的。
經濟、社會、政治、技術、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急劇變化,使人眼花繚亂,在沒有理解甚至意識到一項變化的時候,另一項就發生了。
然而,不管發生怎樣的變化,中國還是中國,並且愈來愈中國。在開放狀態下,各種變革都成為可能,但各種變革必須得到中國實踐的檢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人們可以追求各種自己以為是真理的東西,但是否能夠成為中國的真理,就需要被中國的實踐檢驗。各種表像掩蓋不了真實的中國,更不用說替代了。
規則就是生產力
因為我是學政治學出身的,所以我強調的是制度。我認為一個國家崛起的核心不僅是經濟社會發展,更重要的是全新制度體系的崛起,英國是這樣,美國是這樣,中國也是這樣。
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但依然會被一些西方國家「卡脖子」和圍堵,背後不僅是技術升級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被卡在規則上。
新一輪開放中規則很重要,不僅需要國家實力強起來、技術升級起來和經濟做大做強起來,更需要在規則上爭取話語權。世界體系不是抽象的,包括聯合國、世界銀行、世界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衞生組織(WHO)等都是由一整套規則組成的,許多規則是在西方主導下建立起來的。中國的改革開放讓中國與這些規則接軌,與世界接軌。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世界體系中要對世界規則體系作出新貢獻。這種貢獻不僅體現在中國要進出口商品,還體現在規則的對接和積極參與新規則的制定中。
舉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中國是汽車產銷大國,但是在汽車領域,中國擁有的國際性標準規則卻非常少。第二個例子,美國的高科技公司是互相開放,形成合力並形成規則的。中國的高科技公司之間如果互相封閉,互相掰扯,就會導致力量不強,即使做大了也是不強。
中國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建成多個巨無霸型的「地域嵌入型世界級經濟平台」,比如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京津冀經濟圈等。
中國的潛力就在腳下,通過共同努力就能做到,要在現有規則的基礎上做出修改、補充甚至創造新的規則,如果做到了這點,中國就會又大又強。
一個穩定的中國是這個充滿不確定的世界的最大穩定源。今天如此,今後很長歷史時間裏依然如此。
最後,希望同仁們一起努力,這是我們的時代,讀懂中國是我們的一個時代責任,我們不僅要繼續實現可持續發展,也要創造我們自己的知識體系,我們一起努力,繼續把中國故事講好。
(本文為鄭永年在「讀懂中國」國際會議上的演講,文章原刊於《IPP評論》,《香港01》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