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健康碼推行在即 行政配套要全面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政府周四(2日)公布通關安排,市民日後返回內地須在智能手機安裝「安心出行」程式,再將出行紀錄連接至「香港健康碼」。市民可以由下周五(10日)開始到政府網站實名註冊,上載住址證明及「安心出行」行蹤紀錄後,便可以獲取相應顏色的「香港健康碼」(「港康碼」)。

對通關事務,創新及科技局與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已在技術層面提供支援,但在政策硬件配套之外,政府亦要應對軟性執行問題,尤其是「港康碼」的操作程序似乎仍然會對處於數碼鴻溝的人士構成困擾。

政府應對了數碼鴻溝

「港康碼」進行註冊,及後每次登入又需要以手機電話短訊作核實,對於不熟識電子設備操作的市民——尤期長者——會產生不便。尤幸政府明顯汲取了「安心出行」的教訓,表明為了解決「港康碼」所引起的數碼挑戰,正在計劃跨部門動員落區,協助市民申請、下載及使用「港康碼」。

在「安心出行」方面,大眾一直關注視障人士未能順利使用,政府亦一同提出了應對方案。當局將會向申請「安心出行」的處所派發凸字膠套,以便視障人士以點字識別二維碼位置,使用「安心出行」記錄行蹤,繼而可以將記錄連結至「港康碼」。

街市強制使用安心出行。(歐家樂攝)

政策需要補救的原因

「安心出行」的補足工作固然可取,有望令政策推行得更順利,但也反映當初計劃未夠全面,只在被指出問題後才加以應對。這種情況日後必須改善,以免拖累政府的號召力,影響未來的施政效率。

以「港康碼」為例,政府應一早意識到未必所有市民都能夠上網。根據統計處4月15日最新發布的《資訊科技使用情況和普及程度》顯示,2020年仍有約50萬10歲或以上港人沒有智能手機。政府如今計劃向有智能手機的市民提供教育及協助服務,但以早前的消費券事件可見,即使政府方面派出人手協助登記消費券,約200人仍因資料有誤而到最終仍未能領取,行政安排必須更好規劃。

數百名申請消費券不成功的長者及其他市民,在9月2日到消費券秘書處查詢及補交手續,人龍排至大廈外,有個別人士鼓譟。(廖雁雄攝)

另外,局方指正在與慈善團體或電訊公司作出協調派發手機及電話卡,但同時強調所有資源上會由相關機構承擔。這令人擔心政府即使了解問題所在,但卻將責任推到非政府機構之上。一旦機構可能因為不同因素,例如經濟考量而未能配合有關施政時,政府是否又只能將問題擱置不理?有見及此,為何不直接由政府承擔起此項工作?

通關乃得來不易的一步,當局必須周全規劃,以確保萬無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