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政治互信才是出路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立法會選舉將至,部分非建制派候選人尋求民主黨支持他們參選。民主黨就此向申請該黨或個別黨員支持的候選人發出一份問卷,了解他們的政治理念是否與該黨相近。問卷問及《基本法》第23條立法的問題,有民主黨人表示該黨一直認為全面普選後才是有利23條立法的時機,故此亦會以此考慮是否支持候選人。

民主黨這種取態,其實也反映了部分香港人的政治立場。然而只要考察歷史脈絡,我們便會明白這卻是深化香港與中央之間不信任感的其中一個關鍵。香港的政治運動愈走極端,第23條立法問題可以說是一個起點。在中央制定《港區國安法》及修改選舉制度後,港人都應該認清政治現實,務實地與中央重建互信。

否決23條種下彼此不信任

2003年董建華政府推動第23條立法,惟推說工作不足,引發五十萬人大遊行。當時不少人認為當局沒有強推第23條立法相當於香港人「勝了一仗」,不過我們不能忘記,翌年中央就修改了香港政制發展的框架,透過釋法將原來的三部曲改為五部曲,香港在展開政改之前必須先由特首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報告作建議,由後者決定是否啟動。之所以如此,因為第23條立法引起的社會反彈打擊了中央對香港的信任,客觀結果而言,換來的是政制改革上的收緊。

在中央把關之下,2003年提出的「0708雙普選」願景並沒有實現,遭人大常委會否定了。香港人認為曾蔭權政府按中央提出的政改方案過於保守,但反過來說,經歷過23條立法失敗,中央同樣也認為香港政治不穩定及不能保障國家安全,不願意信任香港。彼此都不願讓一步,結果只是造成拉鋸局面。

2012年的反國教運動難以避免地同樣令人覺得香港人對於「一國」充滿抗拒,加上坊間蘊釀佔中運動,換來了2014年中央以「831決定」進一步提高安全系數。此後即使佔領運動持續多時,得到不少市民響應,但「831決定」並沒有取消,政府依此提出的政改方案最終在立法會被否決。放在這脈絡看,我們應更清楚看到2019年反修例運動對央港政治互信的衝擊。

放棄對抗重建互信

從這近二十年的爭議來看,香港人在政治上愈拒絕中央,不單沒有爭取到普選、政治改革等,反而換來政治紅線愈發收窄。如今香港人是否更應該認清,繼續以對抗的心態面對中央,無法改變香港當下政治空間收窄的問題?

+1

從政治現實上看,香港在國安問題上根本難與中央有討價還價的空間,中央尤其在反修例風波後,對此等問題不會有所妥協。相反,仍然堅持要先有普選再做第23條立法,只會令政治互信更難以重建。先不論部分人全盤否定第23條立法的憲制責任,我們亦必須認識第23條並不能作政治籌碼來「交換」。尤其是《港區國安法》的前車可鑑,香港反而應該積極參與其立法,確保其能照顧到港人關注的事項。

在後反修例、國安法新常態的時代,香港最重要的是與中央重建政治互信。不獨23條立法,在各方面香港也應放下與中央對抗、博弈的心態,而是積極拓展與中央對話的空間。唯有重建雙方互信,才能為香港政治開啟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