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省市缺煤限電 政策推動考驗能力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近日內地不同的省份地區都受限電令的影響,其中「拉閘限電」的情況已波及廣東、江蘇、吉林、遼寧等多個省份,工業生產、商業設施甚至民生用電受影響,部份城市更是陷入半停頓的狀態。

外界關注內地的缺電情況,甚至認為是次的能源荒為中國的經濟發展以及政治穩定「敲響了警鐘」,影響既深亦遠。部份評論甚至把內地面對的能源短缺問題形容為「國家的大棋局」的一部份,為此官方媒體發文指斥有關說法背離基本常識,僅屬渲染陰謀論的「資訊霧霾」。無可否認,內地各個省市是次的能源短缺都為「十一國慶」蒙上了多少陰影,然而我們必須採實事求事的態度,才能真正了解箇中問題。

今次內地缺煤限電的情況,從本質上應被理解成環球經濟復甦前出現的階段性能源供應接軌問題。自去年年頭起,世界各國的經濟貿易都受疫情影響,「封城」等防疫措施都令不少經濟活動陷於停罷。然而,隨著各地的疫情逐漸受到控制,環球的經濟亦逐步恢復正常一各類型的貨品、物資需求亦因此開始恢復疫情前的水平。作為工業生產大國的中國,亦自然需要加快生產速度以應對龐大的貨品需求。與此同時,各國的經濟陸續復甦,對於能源需求亦自然有所增加。在這個情況下,煤碳價格雖然相對去年同期飊升83%,卻是反映經濟正逐步復甦。

廣東各市採取不同的工業限電方案。(中新社)

實事求事地認清問題本質

而這場能源短缺的「危機」亦因此只需待煤碳供應落續恢復疫情前的水平,問題自然會迎刃而解。情況就如英國亦出現貨車司機短缺、部份快餐店的貨品供應緊張一樣,都是疫情後經濟陸續恢復正常情況。

除此之外,今次中國內地出現電力缺口的情況亦牽涉各種天時、地利、人和等環境因素。特別是踏入秋冬,其他可再生能源的選項都因為日照時間、雨量以及風速等變化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遼寧省工信廳就公佈,在9月23日至25日省內的風力發電驟減至嚴重的級別。因而相關電網的能源供應需要暫停,但更重要的是要防止因為系統頻率下降而導致更大型的裝置負荷和崩塌。

加上,雖然發展改革委員會早在2011年已向全國各省市印發《有序用電管理辦法》的通知,明確表明政府機關和民生用電都應該原則上優先保障,但部份地方政府卻在有序用電的執行辦法上未有完全依照國家機制,從而導致部份省市出現「烏燈黑火」等的極端情況。這些不同類型的特別因素都是導致了是次能源短缺的原因之一,但情況卻並非無可解決。

東北因電力吃緊而限民生用電,居民生活受到影響。(微博)

政策改革不單看風向亦看時機

國家主席習近平上星期在聯合國大會強調中國將大力支持發展「綠色低碳能源」,有關說法被外界解讀為導致今日內地多個省市能源短缺的原因之一,尤其部份評論認為有關的說法導致了官員急於求成地限電減排。然而,問題的核心亦是各級官員如何掌握中國電力改革的時機和理解相關措施的落實如何有序地落實執行。

從根本來看,使用化石能源來提供的煤電供應本身就為中國的能源網絡帶來不穩定性。除了煤碳受環球價格所影響,煤碳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除了污染環境亦逝將被其他綠色低碳能源所取代。因此,不論是發展「綠色低碳能源」,抑或爭取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均是國家的長遠策略,然而在實現以上的長遠目標的同時,各級政府亦要考慮如何逐步落實有關政策,並且適時調控各種能源的儲備以及更新相關設施以確保能源的供應穩定,尤其是把握好「能耗雙控」的措施,才能兼顧好「保電」和「清潔」的政策方向。

有序地推動政策、把握改革時機,事實上也是對所有政府的考驗。不論是能源政策、環保減排或是教育「雙減」、樓市調控等,都應該在問題因素疊加之前盡早展開改革,並在實行政策時減輕震盪,實現所謂的「軟着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