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尚且居安思危 香港亟需產業政策
今屆世界網路大會烏鎮峰會於上周日(9月26日)順利舉行,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出席發展演講時,強調數字經濟創新的發展機遇,期間他指出要中國當下數字經濟發展須克服「鮑莫爾病」以實現包容性增長。
「鮑莫爾病」(Baumol's cost disease)的理論是由已故美國經濟學者威廉.鮑莫爾(William J. Baumol)於1960年代開始提出。這套理論將經濟生產依其生產力提升的速度基本分成「進步部門」(生產力提升較快)及「停滯部門」(提升較慢)兩者。傳統上,進步部門是指生產力易通過科技提升的製造業,反之停滯部門則是指生產力難以提升的服務業。例如,科技改善了生產效率,當下更少的工人能產出比一百年前更多的鋼鐵,是謂「進步」;但如果現在開一間餐廳,所須的人手與一百年前可能沒有多大分別,生產效率是「停滯」。
鮑莫爾指出,服務業這類「停滯部門」生產效率比較慢,如果他們的需求是沒有彈性的,長期下去它們會吸引更多的勞動力集中,也會分薄整體經濟成長的效率,使社會出現慢性經濟放緩。
數字創新克服「鮑莫爾病」
這個理論當下在美國、歐洲等先進國家已得到很好的驗證。製造業不斷萎縮,低端服務業成為主要勞動密集市場,拉低了整體的經濟發展速度。近來,美國因為疫情之故,「鮑莫爾病」更有趨嚴重的情況。由於民眾因為美國政府派現金政策而失去工作意欲,大量低端服務業出現人力不足的情況,這樣迫使他們要提高薪金爭奪有限人手。這使得人工上漲,連帶通脹加速,但這些工作的生產效率仍舊很低,經濟並沒有出現相應的發展,這將加重了經濟出現「滯脹」的危機。
相對於歐美等所謂先進地區,中國的製造業在國策的支持下,在整體經濟中保持了重要的比重,2020年的GDP中有38%來自第二產業。劉鶴在數字經濟創新會議中提出要克服「鮑莫爾病」,不單是強調製造業,更是希望能從根本上克服「服務業=停滯部門」的這個前提。在過去一個世紀,工業革命的形態主要是以工業生造為主,因此生產力改善主要在製造業。但數字經濟發展對服務業可能有革新性的改變。諸如人工智能(AI)、大數據等數字化成果,如果能大大改變服務業的生產效率的話,即意味着服務業可以擺脫成為「停滯部門」的宿命。
香港更須思考產業結構
擁有強大製造業及創新服務業的中國內地尚且在思考如何克服「鮑莫爾病」,但反觀第二產業只佔6.5%(若不計算建築業,則僅約1%)的香港卻鮮有提及這個問題。香港與美國經濟非常相似,製造業已經外流,服務業成為「停滯部門」,經濟欠缺增長點而放緩。
除了提倡製造業回流外,香港也可以思考如何改變服務業的生產力問題。香港的低端服務業支柱如零售、旅遊的生產力已長久沒有提升,例如飲食業仍然高度依賴低端勞動力,自動化程度極為落後。而高端服務業中,金融的增長算比較理想,但其主要動力並非來自於技術和數字改革所產生的生產力上升,而只是來源自諸如美國放水、內地資金南下等金融機會。在創新服務業方面,香港更是欠缺足以與內地數字巨企比較的企業。香港執政者必須思考如何以創新科技改變服務業整體的效率,才能克服「鮑莫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