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是經濟轉型必須處理的問題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本周一(9月21日)環球股市經歷了「黑色星期一」,香港、歐洲、美國各大股市大跌,恒生指數盤中一度跌超1,000點,收市仍跌800點;道瓊斯指數盤中曾跌近1,000點,收市收窄至600多點。一些人認為市場恐慌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擔心中國恒大集團可能破產並引發經濟危機。

早在這個「黑色星期一」前,部分市場評論已探討恒大會否成為「中國版雷曼」,引起中國系統性金融危機。然而,正如《巨子》的文章曾指出,恒大與雷曼差別很大,兩者的影響不能直接比較。不過,即使恒大不會製造出類似雷曼般的經濟危機,亦有華爾街分析認為這會對中國經濟造成頗巨規模的打擊。例如高盛分析指恒大的債務問題保守估計也可能拖累中國GDP增長1.4個百分點,最壞情況更可能高達4.1%。

恒大的風險仍然可控

恒大的規模無疑巨大,總負債接近2萬億人民幣,約相當於中國一年GDP的2%,而據公司資訊其僱員亦高達20萬人。一旦恒大泡沫爆破,將可能連帶對融資的金融業等造成巨大壓力。

但是,恒大對中國經濟的威脅仍無須過份誇大。首先,恒大負債大,但資產也相當大。恒大這次的債務危機主要是資金鏈斷裂所致,簡而言之即是「周轉不靈」,而究其原因則是中國政府今年以來推出了極為嚴格的地產商融資及按揭限制所致。但恒大資產仍然近2.3萬億,帳面上淨資產仍是正數。即使恒大真的倒閉而要低價賤賣資產,估計也不會真的造成大規模的壞帳,對銀行以至於整個金融體系的衝擊其實可控。

有華爾街分析認為這會對中國經濟造成頗巨規模的打擊。

而且,雖然以現階段看中央政府不會出手救恒大,但中央早已關注恒大的債務問題,一直在打算如何令其債務問題能夠軟著陸,包括圍堵並封隔恒大的風險於整體經濟之外。例如以整個地產行業而言,其他大部分的大型地產商過去幾年已緊守中央所定的「三條紅線」,並不會出現連續爆雷的情況。

恒大事件也許「機多於危」

眾所周知,樓市泡沫化是內地經濟須要處理的灰犀牛,中央如果能順利處理恒大問題,則可能轉危為機。因為如果擁有最大債務問題的恒大也能以市場方法自救的話,那證明了整體樓市泡沫危機尚在可控制的範圍。即使恒大無法自救,對中國經濟而言也是長痛不如短痛。即使在疫情的這兩年中,中國的經濟仍大體保持強勁,而且幣策早已收緊,有再次寬鬆政策的空間,可以平衡恒大所帶來的衝擊。

中國政府此刻最大的經濟總目標是將資金從過熱的樓市中解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恒大只是早晚須要處理的問題。也正因如此,對中央而言,關鍵並不是保住恒大本身,而是要保住經濟不被恒大事件影響。只要資金可以有秩序地從樓市解放至實體經濟,最終將強化內循環、刺激新的經濟模式與投資,便能長遠改善中國的經濟環境。而這才是中國經濟轉型的真正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