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限制未成年人打機 更見企業須負社會責任
本星期一(8月30日),國家新聞出版署向各省市、網路遊戲企業和有關行業組織發放《關於進一步嚴格管理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通知》(下稱《通知》),要求嚴格落實網絡遊戲用戶帳號實名制度,以及禁止所有網絡遊戲企業僅於週五、週六、週日和法定假日晚上8時至9時以外的時間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遊戲服務。
《通知》表示有關措施是想回應社會對未成年人過度使用甚至沉迷網絡遊戲的關注,旨在「切實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而官方負責人亦於接受記者專訪期間特別強調「遊戲企業是防沉迷工作的主體,必須始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積極回應社會關切,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因此它們應該嚴重遵行相關規定才能「向全社會展現誠意誠信和責任擔當」。
監管市場是為改善社會
姑勿論限制未成年人使用網絡遊戲的這個決定是否正確,《通知》起碼已經可以看出內地與香港的企業角色的大不同。在內地,國家當局要求某些企業配合進行普遍認為對社會有益的事情,甚至直接透過強制政策規定對方承擔具體任務,而且它們能賺取的利潤還會直接因此遭受損失。
除了防止未成年人網絡遊戲之外,近來愈來愈多人關注的「反壟斷」、「共同富裕」議題與同期推出的連串監管措施,背後其實同樣都反映了這種治理思路。政府之所以願意費心勞力維持和監管市場,本身便是源於希望借助它來模塑理想社會,否則根本沒有需要豢養一批本質上靠剝削他人維生的資本家徒添煩擾。
鼓勵企業自律難以盡責
在香港這邊,卻是幾近政府完全放任企業,甚至連在節約能源消耗、保障勞工和消費者權益等問題上,當局都只肯推出一些無約束力、純獎勵性質的約章、計劃或獎項幫助企業賺取商譽,當中不少還是回應近年「環境、社會、企業管治(ESG)」投資概念興起而已,並非真正有意要求企業積極改善社會。
最明顯的例子自然要數房屋問題,明明大家都知道本港的樓價、租金過高,中下階段人均居住面積普遍過小,而保障眾人基本居住權更是政府應有之義,可是主事官員一直以來放任各種「納米樓」、「蚊型盤」充斥市面,遲遲不肯落實租金管制、物業空置稅以及其他有助壓抑炒風的措施,正正表明單靠企業自律未必能達致有利社會的結果。
限制網絡遊戲的做法固然也存在可議之處,像是推行途中便有相當機會會拖累較難進行實名認證的海外玩家,但是它反映出政府可以主動要求企業在跟自身業務相關的事情上優先考慮社會好處,根本毋須凡事只替企業商機、利潤着想。「十四五」規劃提到要「鼓勵民營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而今次事件無疑足以顯示國家的思路、理念,一眾港官又能否正視與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