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監管雖有必要 資本憂慮不能無視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自上周五(23日)開始,內地、香港及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股票被大規模拋售,致使內地與香港股市連續多個交易日出現暴跌,其中本周一和周二(26日至27日)恒生指數更連續兩日出現逾千點的跌幅。這次中資企業股票被失控地拋售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央政府近日頻繁地推出了多項經濟改革政策,其中不少影響到某些行業生態,投資者為了迴避政策風險決定拋售中國企業股票。

誠言,中國近期推出的政策都是針對經濟問題作出改革,對國家發展有長遠的利益。然而,資本市場上的投資者對風險非常敏感,如果政策短期內變化太多,投資者容易感到無所適從。中國經濟政策的其中一個重點是開放,而對外國資本開放的同時,便免不了受到資本情緒的影響。從這次中概股暴跌當中可看出,中國政府在製訂和推出經濟政策時,還得要花更多心思去平衡改革需要和資本情緒兩者。

今年以來,中國一口氣出台了多個政策對經濟問題作出監管。遠一點的包括了對騰訊、阿里巴巴等平台經濟一直在推行的反壟斷調查;以及早前滴滴無視警告赴美上市而被全面整頓等。近來則包括,上周多個部門聯合推出的《關於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針對如美團等外賣速遞行業的勞工福利待遇作出規管;以及上周末國務院推出了《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雙減」),當中有限制校外教育機構經營的部分。無可否認,這一系列的措施都針對了一些經濟潛在問題,如果不加以規管將對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長遠的負面影響。

例如,幾個平台經濟公司寡頭壟斷業界妨害其他公司競爭,最終傷害的是小商戶與消費者的利益。以販賣恐慌的方式催谷兒童競爭,加重家長與學童負擔,放任其發展終將成為社會問題。外賣平台對員工待遇過差,有違公平正義的社會發展原則,不作監管只會加重社會對貧富懸殊的不滿。

開放兼顧市場感受

縱使中央政府針對問題推出政策有其道理和意義,但過度密集而且強硬的政策也對市場情緒造成負面影響。市場投資者的本質是逐利,而「利」的其中一個成份是可預期性。中央政府近來頻密出台的監管和改革政策,似乎令不少投資者,尤其是外國資本感到投資中國企業風險太大,因為「不管企業現在有多吸引也好,將來也許會被政策所針對」,那投資者自然會卻步。

中央政府近年一直強調改革開放,指中國只會愈走愈開放之路。「開放」意味着中國的經濟不是閉門造車,而會認用到外國資本。也因此,中國亦不得不面對宏觀的經濟和社會改革需要與資本逐利的本質有時候在某些地方會有衝突。

據彭博報導,有傳中證監昨晚召集主要投資銀行的高層召開線上會議,試圖緩解市場對北京打壓民辦教育行業的擔憂,無意傷害其他行業的公司。

這次中概股的大拋售後,新華社周三(28日)晚上連夜發文強調近期的監管是為了各行業能更有序地發展,改革開放的道路不改。另外《彭博》引述消息指,中證監同晚與各大投行高層展開視像會議,解釋近期改革政策。也有知情人士指,中國政府將繼續允許企業赴美上市。從這些動作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很可能低估了市場對於政策不確定性的憂慮。

經歷過這次中國股票拋售潮,政策制定者應該留意到,如果要兼顧中國改革開放的道路以及維護市場經濟發展市場穩定性等國策目標,便不能過於輕視市場對於政策可能的負面反應。在制定、推出、實行政策幾方面都應該多花工夫,避免本來有益的政策帶來不必要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