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8年改為14年 重新審視抗戰史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八年艱苦的抗戰,證實我堅毅的民族,不到最後的關頭,決不輕言戰鬥。」
讀者若是年歲稍長,大概亦會聽過此曲。然而在剛剛過去的1月10日,這首由台灣音樂人劉家昌作曲填詞的《我是中國人》,大概要與《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一起改改歌詞了──中國教育部於1月10日向國內媒體證實,要求國內中小學在2017年之春季教材伊始,將「全面落實14年抗戰概念,將8年抗戰一律改為14年抗戰,全面反映日本侵華罪行」。

中國教育部於1月10日向國內媒體證實,要求國內中小學在2017年之春季教材伊始,將「全面落實14年抗戰概念,將8年抗戰一律改為14年抗戰,全面反映日本侵華罪行」。

一石激起千重浪,該消息一經報道,立刻遭到各方輿論的解讀。中國官方的解讀多顯得籠統和官僚。中國抗戰史從八年變為十四年,不是簡單的數字遊戲,也不只是概念上的一項修正,而是中共在清晰認知歷史後,從民族角度出發,對1931年至1937年這段時期內中國人民抗戰歷史的一種「傳承與尊重」,重新審視以往的歷史觀。

「八年抗戰」與「十四年抗戰」有何不同?八年抗戰是指從1937年開始的,以「七七事變」標誌開始的全國性抗戰。十四年抗戰是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的以東北地區為主的反日鬥爭。

這種變化實際並不突然,已經早有鋪墊。2015年的九三閱兵,習近平開篇即談:「70年前的今天,中國人民經過長達14年艱苦卓絕的鬥爭,取得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完全勝利,和平的陽光再次普照大地。」2015年7月的中央政治局學習時習近平亦做出過此類標書。可以說這次抗戰史觀的全面調整,帶有強烈的習式烙印。

1944年4月28日,蔣介石在白崇禧的陪同下視察廣西駐軍。(網上圖片)

真正讓海內外政治觀察人士感到好奇的是,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做出這種調整?

可能性的原因中,首先這是歷史傳承。八年抗戰乃國民政府史觀,而十四年抗戰則是中共一直以來不斷強調的。

毛澤東:戰場在1931年就開始

以史論史,毛澤東於1945年4月發表之《論聯合政府》一文嘗謂,「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在曲折的道路上發展起來的。這個戰場,還是在1931年就開始了」;在1946年2月28日,中共中央發電予葉劍英等人之指令(〈中央關於拒絕交出我軍戰鬥序列的理由給葉劍英、饒漱石並周恩來電〉)又稱,「國民黨不承認共產黨領導東北義勇軍,獨立堅持十四年抗戰的艱苦光榮歷史」。因此可以說中共一直以來從最高領導層對於十四年抗戰這種說法就是保持堅定態度的。只是因為歷史原因,這個問題一直被擱置,直到今天才被重新重視,在全國教育體系中落實。

其次,這種變化也體現出今天的共產黨和當年國民黨作為不同時代中國執政黨在格局上的不同。

「十四年」強調「民族」抗戰​

「八年抗戰」,中華民國政府,或者說國民黨政權是將自己置於「政權」抗戰的格局中,是一個政權何以能夠戰勝侵略。

「十四年抗戰」,強調的是「民族」抗戰,中共是將自己置於中華民族這個更宏達的歷史概念中,追問這個民族為什麼今天仍然能夠站立在東方這片土地上。這種「政權」與「民族」的不同,格局孰高孰低,一眼就見高下。

在日本安倍(左圖)政府不斷挑釁中國,日本國內軍國主義情緒複燃,台灣在蔡英文上台後不承認「九二共識」等共同作用之下,中共需要「以史為鑒」。(資料圖片)

日台共同作用 中共需「以史為鑒」

第三,這也與現實政治不無關係,尤其在日本安倍政府不斷挑釁中國,日本國內軍國主義情緒複燃,台灣在蔡英文上台後不承認「九二共識」等共同作用之下,中共需要「以史為鑒」,需要警醒不忘歷史。

歸根結底,八年抗戰調整為十四年抗戰,不能簡單歸結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中國抗日,不能沒有「九一八」這一沉重的歷史符號。這種改變,方是一種正確歷史觀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