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出個黃昏》道出香港社會老無所依的悲況
近日正在上映的《殺出個黃昏》分別講述三名過去叱吒風雲的江湖殺手,在日暮途遠之時,打算再度出山的際,委託他們買兇的竟然不是江湖中的黑幫大哥,而是居住在劏房斗室之內的長期病患老夫婦、寂寞無依的老人家委託他們「買兇自殺」。三人遂決定以「耆英天使」的姿態,為百病纏身、了無依靠的遺老提供一次性服務。
故事以荒誕、幽默卻又平實的方式道出不少疑幻疑真的社會困局,涵蓋安老、房屋、醫療等社會問題。而謝賢、馮寶寶、林雪三人本身飾演的角色亦代表著三種不同型態的晚年。既是老人被社會淘汰,臨老唔過得世的艱苦困境;又是見步行步,孤獨無依的老人心態。然而,這些問題本不是什麼新鮮事物,幾任政府以來已多次觸及,但何以解決問題的政策仍然是不痛不癢呢?
失敗的安老、房屋、醫療政策
電影中謝賢、馮寶寶、林雪三人早已是日落黃昏的年紀仍然打算出山,重操故業,當然是劇情需要,卻又是生活迫人的無奈境況。根據政府在2021年4月提交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的統計數字,2020年60至64歲的勞動人口就增加至27萬人,十年間增幅超過一倍(121.2%)。政府對此的說法自然是「反映本港人口的平均壽命上升以及整體健康質素提升」,並且將繼續提供相關措施「鼓勵長者就業」。然而,政府卻一直無視大部分(73.5%)的老年就業人口皆從事較低技術的職業,例如清潔等體力勞動的工作。微薄的薪酬既不足老人家支付日常的生活開支,更非長者在日暮之年「重返就業市場」的「自由選擇」。情況就更反映社會福利處「老有所養」的目標只是空談,而相關的安老政策自相矛盾,政策含糊不清。
三人重施故業後被委託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解決居住在狹小劏房中「生不如死」的長期病患夫婦。根據劏房租務管制研究工作小組的資料顯示,現時全港有超過11萬間劏房,共有超過22.6萬人居於這類狹窄的斗室之中。大部份的劏房面積不超過123平方呎,當中更有21.3%的單位只有75平方呎,容下床架大概已所剩無幾。居住在如施地方,環境擠迫坎坷,加上百病纏身,老來無依,官員又可以理解到幾多基層老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悽慘境況。
另一個電影觸及又叫人無奈的社會困境則是公營醫療服務漫長的輪候時間。根據資料,部份長期病患的輪候時間可以長達31星期至133星期不等。每早八時不少公營診所門外就會出現長長的人龍,當中不乏年紀老邁的長者,預約不同的醫療服務。公營醫療系統早已不勝負荷,惟基層長者又未能負擔龐大的私家醫院的收費。最終,電影中林雪被判囚獄中,卻樂得自在跟謝賢說,「坐監仲有食有住,睇醫生仲不知幾快」,更見香港社會的荒謬絕倫,政府政策的失敗。
「人生匆匆,就係為咗等敲嗰一下喪鐘」
老人家辛苦勞碌大半生,老來無所依似乎已經成為了大部份基層長者的命運。十多歲就投入社會為香港的經濟發展打拼,轉眼間就匆匆幾十年。略有積蓄的尚可以購買政府銀色債券,依靠那一千幾百的利息幫補騰貴的百物開支。然而,基層的長者卻只有繼續工作,繼續狹窄斗室的生活,繼續輪候長達133星期的醫療服務,然後只是繼續等待離開人世的一刻。
近日東京奧運掀起熱潮,社會上下都為香港運動員打氣及自豪。但此同時,香港嚴重的社會問題,特首、一眾司局長官員及立法會議員又會否在選舉近了的時候再一次溫故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