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領袖既要談建議更要解決問題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周日(25日),行政會議成員、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接受電台節目訪問時,談及對香港土地房屋發展、政治氣氛以及香港撕裂等看法。她批評現屆政府缺乏「膽量」和「決心」解決香港的房屋問題,未來應更「大刀闊斧」地處理土地不足的情況。
關於香港的政治發展以及未來幾場的選舉,她亦認為特區政府的管治思維不應單靠執法或純粹以「抓」的方式處理年輕人的不滿情緒;政府應採取更積極的方法「團結方方面面」、「爭取年青人的心」,並與社會一起「尋找以香港為傲的事」。

的而且確,近年香港社會各個範疇都有很多深層次的經濟民生問題有待解決。土地房屋問題尤其是重中之重,社會早有聲音需要解決不同階層的住屋需要,特別是近年樓價越升越貴、市民居住環境越住越細等。這些問題都需要政府官員更具決心地回應和解決。長久以來的土地供應不足問題自然事有始因,社會早有共識。然而,政府似乎一直未有決心解決相關問題,把不少積極的方案束之高閣,而未有理會。

積極思維 vs 消極埋怨

民間的意見政府或許不太重視,但以葉劉淑儀為例,她既是立法會議員,更是行政會議成員,本來就應該足以向林鄭政府反映意見,甚至推動政策上的改變。惟其在訪問中就指出,她本人以及不少政府的前官員就多次向政府提出搬遷葵涌貨櫃碼頭以釋放土地以供建屋;另外,港鐵作為「香港最大的發展商」,經營地產和鐵路項目賺取龐大收益,政府亦應更積極採取利潤管制措施,為市場提供合理價格的房屋供應。以上的建議似乎被置若罔聞,更見政府未有積極面對社會對房屋的殷切需求。

又例如葉劉淑儀在訪問中亦提出,解決政治矛盾和修補撕裂社會的思維不應純粹靠執法。事實上,一個社會的管治誠然不能單單依賴倚嚴刑峻法就可以達至「社會團結」,要修補撕裂的社會更加需要政府積極的思維,而非被動地把事事交由法庭處理。例如港大學生會風波,政府便應反思是否單純以「執法」,而缺少柔性的引導下,就可以讓年輕一代可以跨越躁動的政治氛圍,努力發展自己貢獻社會。

以往葉劉淑儀予人「離地」、與年青人脫節的感覺,但不知是否連場選舉臨近,其在訪問的末段亦特別提及政府應思考如何「爭取年青人的心」、「尋找以香港為傲的事」。無疑,香港社會在反修例風波以及疲情纏繞下都經歷了重創,移民潮漸成,政府須擔當更重要的角色為社會尋找「情緒出路」。然而,我們的政治領袖是否只懂指出問題、提出建議、紙上談兵,但卻不問問自己為什麼沒有在職責及權力之內解決問題?當香港百病叢生的時候,政治領袖要做的第一步是積極解決問題,而不是只在指指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