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否認撤離計劃 《華爾街日報》竟成標題黨?
《華爾街日報》周一(7月5日)報道,Facebook、Twitter和Google因私隱條例修訂,而警告或會撤出香港市場。然而,代表多間科企的亞洲互聯網聯盟(AIC)回覆《香港01》時澄清,沒有科企成員準備撤離香港,Google回覆時亦引述聯盟此說法。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5月向立法會提交文件,計劃本立法年度會提交有關打撃「起底」行為的修訂條例草案。局方建議私隱專員有權指示相關網絡平台糾正「起底」內容,若對方未能證明有合理辯解未能依時執行糾正通知,即屬犯法。
《華爾街日報》日前的報道指出,三間科技企業私下警告香港政府,如果如現時般修例,可能會停止在香港提供服務。細看其報道內容,引述的是一封由亞洲互聯網聯盟為代表,6月25日向香港私隱專員發出的信件,內容其實只得一句「科技公司避免這些制裁的唯一辦法就是不要在香港投資以及提供服務」。
報道刊出後廣泛被轉載,在香港網上尤其引起廣泛討論,一時間「封網」呼聲不斷,有些人更表示擔心以後只能使用內地的社交媒體平台。或許因為《華爾街日報》是美國大報,向來極具公信力,因此單是其報道的標題,已能起此效果。
議論內容被說成有意撤出
惟標題引人關注,並不代表與事實完全相符。亞洲互聯網聯盟其後澄清,致私隱專員的信函只是代表科企成員表達關注,並無提及任何企業的任何撤離計劃。Google回應事件時亦轉述聯盟的回覆,指無成員計劃撤離香港,《華爾街日報》提及的Google、Facebook、Twitter等從無表示會拒絕在香港提供服務。
從亞洲互聯網聯盟公開的信件可見,所謂撤出市場的一句乃出現在第5頁,該段落談及的是科企子公司員工若要承擔刑事責任的問題。其接着亦指出,若私隱專員公署或香港政府有意照原本計劃修法,聯盟則希望當局能解釋其法律基礎。由此可見,不但沒有提及Google等個別企業的取態,而且亦難言有撤離計劃,更似是以事論事的討論。
從吸引讀者的角度來看,《華爾街日報》這次的報道無疑是成功的。但其既具公信力,是次被其報道的對象公開否認及澄清,只怕也實在叫人感到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