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被下架 罪在「偷跑」
內地網約車平台「滴滴出行」的手機應用程式周日(4日)被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指其「嚴重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並按《網絡安全法》下架並停止新用戶註冊。有消息指出,這是由於滴滴不顧內地監管機構多次勸阻仍然赴美國上市,引起決策當局強烈反應。的確,下架的消息與滴滴在美IPO公募不過相隔五天,兩者似乎關係密不可分。
滴滴赴美上市的決定予人「先斬後奏」的感覺,其可能無視了監管機構的要求,行動冒進。有消息人士擔憂滴滴赴美上市後,將面對美國的監管,假如美方對滴滴施壓要求其交出其所存有大量關於中國道路與公民的大數據資料,將有可能被美方利用於威脅中國的國家安全上。
除此之外,早於今年4月,央行、銀保監及證監會都已約談過滴滴出行,在紀要中白紙黑字地寫到第六項擔憂是「規範企業發行交易資產證券化產品以及赴境外上市行為。」可見滴滴被下架幾乎肯定與其赴美上市有關。
赴美上市只是催化劑
在中美全面角力的大背景下,決策者的這種擔憂絕非空穴來風,尤其國家安全有被泛化的傾向。一旦像滴滴這般坐擁龐大數據庫的公司到美國上市,難免被美國要求而交出數據。就正如自特朗普政府時代開始,美國指諸如TikTok和微信等中國應用程式存有大量美國公民的資訊,並指這些公司可能被迫向中國提供有關資料而對美國構成國家安全威脅。在中美互信感極低的當下,這種不可控的國家安全漏洞自然是中美兩國皆不能接受。
不過,赴美上市雖然是觸發滴滴被整頓的契機,卻也並非問題的根本。今年以來,國家積極整頓互聯網巨企,其中壟斷行為與用戶大數據的資訊安全都是重點項目。除了滴滴之外,包括微信及百度等至少有33個內地手機應用程式被指違規收集用戶個人信息而遭到約談及被要求整改。
從此看來,不管滴滴是否赴美國上市也好,它都會被要求整改。所不同的是,如果這些程序的母公司不急於在美國等境外市場上市的話,監管機構可以花時間慢慢與其管理層商討如何整改,無須於水面上大動干戈。然而,滴滴不聽勸告冒進地急於在美國上市,這無疑令監管當局意識到其數據資料已馬上暴露於美國監管之下,在情急之下迅速嚴厲懲罰「偷跑」的滴滴。
香港應爭取滴滴來港
內地的監管方未必真的是不讓滴滴這些中國互聯網企業到美國上市。當局也多次指出,只要企業在滿足了監管機構的相關要求後,不會阻止它們到外地上市。滴滴赴美上市的真正問題不是「赴美」本身,而是適逢國家在互聯網企業進行整改期間,在尚未得到監管當局許可下便「偷跑」。
但無論如何,如果滴滴不選擇美國而是來港上市,那無疑是個折衷辦法,造成的問題可能較少。就好像今年來港上市的「快手」,雖然也被列為違規收集用戶個人信息而被要求整改的名單之內,但沒有碰到滴滴赴美上市所面對的問題,畢竟香港已通過了國安法,法律上沒有被美國要脅的問題。
從香港的角度而言,也應該反思一下為像滴滴這些公司寧可冒着被監管機構處罰的風險赴美上市也不願來港上市,這是否表示香港的金融市場競爭力不足。香港市場於2018及2019年均為全港集資額冠軍,至2020年下降至第二,至今年上半年更下降至第三。港交所或者證監會未來應該積極思考如何同時發揮香港特殊地位的吸引力,同時增加對其他市場的競爭力,以吸引更多中資企業來港上市,這樣才能更進一步鞏固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