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的士」籌劃廿年 作用不應限於觀光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早於2018年已提出增設的「水上的士」終於在剛過去的星期四(7月1日)首航,第一班航班正式在當日晚上7時20分於紅磡(南)碼頭開出,先往尖東再到中環然後原路折返,來回航程預計70分鐘,船上乘客可在期間欣賞「幻彩詠香江」匯演,首輪航班座無虛席。

水上的士乘客走上甲板觀看「幻彩詠香江」,紛紛舉起手機拍攝維港兩岸景色。(鍾妍攝)

設想到落實 橫跨二十年

「水上的士」的最初構想,早見於2001年展開的「香港仔港灣專題研究」,當時已期望能透過航線連繫港灣內的景點。及至2003規劃署的《都會計劃檢討》報告,亦有提到同類「水上巴士」構想。2012年,發展局、運輸署和海事處均有合作討論港內水上客運,然而建議終究沒有得到落實。到了2017年,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提交《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再次建議以「水上的士」服務作為「培育及拓展具本港及國際特色的旅遊產品及項目」短、中期措施。直至2018年《施政報告》宣布計劃試行行經啓德、紅磡、尖東、西九及中環的「水上的士」服務後,其具體執行計劃才開始稍見眉目。

雖然政府在《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內預計「水上的士」能於2020至2021年間落實,事後看來勉強算是達標,但若將視線拉回至計劃初有構想時的2001年,有關計劃卻已「從長計議」了20年之久。就此角度來看,政府行政效率之慢無疑值得當局深刻反思。更何況從「水上的士」開放初期看來,它作為一條只有三個上落點,航程只有70分鐘,班次只有周六晚上一班的小型航線,政府就此亦要以年為單位推行落實,其規模與效率難言相符。

水上的士將於7月1日首航。(水上的士網頁)

屬觀光旅遊性質 長遠宜幫助交通

事實上除了旅遊觀光的作用之外,「水上的士」若然能有更密班次、更低廉的船票費用,相信也能對港島、九龍在上下班尖峰時刻的塞車問題起疏導人潮之效。從運輸署去年5月提交立法會文件上的「擬議服務要點」看來,「水上的士」原定每日可提供三至四班班次,在啟德、紅磡、尖沙咀、中環、西九文化區,以上五個地點上落客,這應能在其他時段涵蓋市民的過海或通勤需求,然而計劃至今仍只能在周六開出一班方便市民觀賞「幻彩詠香江」的航班,實在難言能對市民交通有所幫助。

每逢本港上班時段,路面狀況都會大為擁塞,其中尤以九龍中西以及港島一段最為嚴重,紅隧塞車更已是香港市民老生常談。無奈路面情況、交通配套從來不能一蹴而就,如何在傳統路徑上為市民另闢新徑、疏導本港路面交通,這自是政府責任所在。因此在開拓「水上的士」等海上航線的時候,主要事官員也不應該只着眼其休閒觀光功用,同時也需要考量其對路面交通的輔助作用,嘗試發掘能否透過它來幫助市民避開漫長的塞車時間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