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追求獨立於中美之外的自主性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美國總統拜登上周完成了訪歐行程,出席了包括七國集團(G7)、北約峰會以及與歐盟的雙邊會面。比起上屆總統特朗普在2018年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劍拔弩張之時,這次拜登的歐洲行的氣氛明顯更為和諧,有助於重建美國聲譽。拜登在G7峰會後也指這次對重建美國與朋友之間的信任有一些進展,並對聯合公布的結果大致滿意。不過,雖然拜登在重新宣傳「美國回來了」上取得一些進展,但美國所打的「聯手對抗中國牌」卻未能成功打動幾個歐洲大陸國家。

如果將拜登這趟歐洲之行的任務定為重建美國與歐洲盟友之間的信任的話,那麼它整體而言是成功的。至少在G7與北約這兩個由美國拉頭的組織中,並沒有出現美國與盟友明顯的衝突場面,兩者最終都能順利發布聯合公布,且當中不少篇幅都放在了美國念茲在茲的應對中國問題。不過,拜登自上台後便積極收復美歐關係,近來也在一些影響雙邊關係的問題如關稅及制裁北溪二號等問題上向歐洲退讓示好,再加上美歐始終多年朋友。在雙方其實都有意欲改善關係的前題下,拜登此行獲得這些結果其實也是意料中事。

2021年6月12日,G7領導人峰會提出全球基礎設施新倡議,對抗中國「一帶一路」計劃。(Reuters)

但如果換個一個角度,說拜登此行的主要目標是意欲聯合盟友展開對中國的包圍網的話,則其成果則難言亮麗。以法、德為首的歐洲大陸雖然同意美國對於中國崛起的擔憂,但卻不願將G7及北約等組織讓美國主導成為「反華」基地,它們不想營造多一場以價值觀對壘為核心的新冷戰,並希望在中國問題上保有更大的獨立性。

法國追求自主獨立之路

早有不少消息指出,在G7與北約會議間,法、德等歐洲國家並不太滿意於美國意圖將組織打造成對抗中國的平台。比起德國總理默克爾比較低調的作風,法國總統馬克龍在這方面的傾向則比較明顯。G7的公報中有不少針對中國的部分,包括提到新冠病毒的溯源調查,香港、台灣、新疆問題等對中國敏感的話題,也直接提到了如何應對中國不公平貿易等問題,以及以「重建更好世界」」(Build Back Better World, B3W)與中國「一帶一路」抗衡。雖然如此,但馬克龍在G7峰會後的記者會上,卻又解釋道,西方要承認中國與他們不同,應在貿易、氣候、發展等各方面與其應發展合作,而非誇大分歧,且交流須要坦誠及尊重等。他強調G7不是反華俱樂部(G7 is not a club hostile to China)。他也說,即使是新冠病病的溯源工作也不能只聽某一個國家的片面之詞,而須由世衛以科學、實是求是的態度帶領研究。同樣,在北約峰會之後,馬克龍也指法國在印太不會站邊,希望歐洲既不是成為中國附庸,也非與美國一樣立場。

法國前總統戴高樂的大國夢,主導了國防的發展方向。(Getty Images)

其實,這已不是馬克龍第一次強調歐洲要自主。早在2019年特朗普還是美國總統的時候,馬克龍就曾批評北約「腦死亡」稱歐洲應該更自主,及主張歐盟建軍。事實上,除了馬克龍之外,法國一直以來也有着強調能獨立於美國之外的傳統外交政策理念。帶領法國走出二戰,被稱為現代法國之父的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在戰後便一直主張法國必須要獨自研發核武,以具備能不被捲入美蘇冷戰的自主性。在擁核後不久,法國更於1966年退出北約指揮機構,一直到2009年才重新加入。即使至今為止,法國也是其中一個豁免於指派部隊予北約統一指揮的成員。馬克龍繼承了「戴高樂主義」中獨立於美國之外的意念,但與以往不一樣現在不只是追求法國一國的獨立自主,而是聯合德國等推動整個歐盟能獨立自主。

可以看出,歐洲想在世界事務更為獨立自主,極力避免被美國挾持其上對抗中國的戰車之上。即使歐洲對中國強硬也是基於對歐洲對有利的基礎,因此與其說美歐結成圍堵中國的戰線,倒不如說中、美、歐三者鼎立的局勢可能更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