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潮警號再響 消費券幫助有限
全球新冠疫情持續,不地國家通關無期,航空業界經營處境仍然艱難。近日政府同意將國泰航空78億港元過渡貸款融資的可提取期限延長12個月至2022年6月8日,而香港航空亦傳出消息指可能暫停營運部分航班及裁員接近千人,最快本周會有定案。面對未來航空業界可能再次出現新一波失業潮,本港經濟刺激措施進度緩慢實在值得政府檢討。
今年2月公布的《財政預算案》中,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便提出派發5000元電子消費券,意在刺激本地消費幫助企業擺脫困境。無奈消費券計劃由提出至落實歷時接近半年,至今仍只暫定於7月初開始接受申請,到本月下旬才能公布計劃的詳細內容。對於每月交租的企業而言,這份刺激方案可謂姍姍來遲。
今年2月本港失業率為7.0%,而政府還在準備刺激方案之際這個數字已回落至5月公布的6.4%。再從反映本地零售業營運狀況的「私人零售業樓宇租金指數」看來,本港4月時的租金指數更已回升到疫情前水平,根本不用等到政府的消費券措施正式落地。為刺激本地經濟復甦的消費券,等到相關行業稍有復甦起色後仍未落到市民手上,已見政府施政效率需要檢討。
航空業待對症下藥
況且消費券不僅落實步伐緩慢,其對經濟刺激效果亦有一定局限,無法惠及在疫情之下首當其衝的航空業界。消費券受限於其使用方式,主要應該只能幫助正在復甦當中的零售、飲食及酒店業。反觀貸款需要一再延期且可能再次裁員的航空業,消費券根本不可能吸引市民買機票,也難以幫助航空從業員能保住職位。
面對不同行業處境,政府除了消費券一類普遍性經濟刺激措施以及給予普遍失業人士失業綜援、失業貸款之外,亦能考慮針對航空業界免去乘客離境稅、機場建設費及旅客保安費等費用,協助減低機票表面價格以吸引更多的乘客。
當然,除了航空從業員外,社會還有更多無法立刻從初期經濟復甦中回復收入的上班族。這種前後腳復甦的情形,除了反映政府需要加快落實消費券外,亦提醒我們要正視個別行業在疫情下所遇到的特殊難關。歸根究柢,政府如有心要幫助不同行業的市民共同渡過疫情難關,單單向市場推出刺激措施始終無法照顧復甦步伐落後的行業,而是需要徹底反思現行失業保障制度、審視在社會推出短期失業援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