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化危機不會自然消失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在周二(2日)立法會的行政長官質詢環節中,經民聯立法會議員吳永嘉問及特首如何應對人口老化的問題,但林鄭月娥的答案卻反映出,她不但尚未明白內地推出「三孩政策」的主調變奏,反而只懂將社會問題「外判」回內地,這絕非「融合」國家發展大局的應有態度。

吳永嘉議員在質詢環節裡指出,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召開的會議通過了「三孩政策」,並稱社會老齡化已成為基本國情,而本港亦見相同問題,故問及特區政府會否採用更積極的鼓勵生育政策,並制定更全面的人口政策,吸引更多年輕人來港定居。

林鄭月娥回答時則表示,當下的出生率較2003年的低位更低,惟生育是個人選擇,故傾向吸引更多年輕人來港,同時亦要為長者提供更好的退休環境。她繼而指出本港人口僅有700多萬,難以閉門造車自己處理人口政策,反之把本港納入國家14億人口中,就不用擔心人口結構的問題。

融入國家不是袖手旁觀

她的說法不單是將問題外判,甚至可以說沒有任何對策直接回應本地社會的新挑戰。國家衞健委負責人解釋內地推行「三孩政策」的期望,是要「改善人口年齡結構,擴大新增勞動力供給,減輕老年人口撫養比」。在此政策主調下,各城市自然要設法處理其人口問題。林鄭卻將社會問題變成一道簡單數學問題,即「14億+750萬」人口後,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誠然,為年長者提供更好的退休安排生活、吸引更多年輕人來港都是合理之舉,但如何創造這環境才是港府值得深思之處。在前者的問題上,本港愈來愈多長者選擇回到廣東、福建等地定居養老,箇中考慮可能跟其原有家庭聯繫相關,或是因為內地的生活成本遠低於本港,但昤撇除這些吸引因素,香港本身沒有適切養老環境也是推力所在。以安老院舍服務為例,去年底護理安老宿位和護養院宿位的平均輪候時間分別為21個月和26個月,輪候人數多達約3萬和6千人。即使一眾長者願意留港養老,這個輪候時間只會迫使其退而求其次地返回內地。

同樣地,若然港府不主動創造理想的宜居和工作環境,外地的年輕人也不可能願意前來定居。本港作為全球生活成本數一數二的城市,其樓價不但超過普通勞工階層的負擔能力,使多數年輕人望門興嘆,就連不少外聘回來的管理人員也要靠企業房屋津貼才能負擔。再者,本港工時過長也是眾所周知,近月本港在美國一項統計中又「勇奪」全球最勞累城市首位,每周工時超出國際勞工組織建議的29%。奈何政府在標準工時爭議上多年來屈服於商界壓力。即使林鄭聲稱本港有條件做國際創科中心,但工作條件和生活成本也反過來削弱本港原有的優勢。

可惜的是,林鄭亦非近日首位官員將人口政策問題外判。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周日(5月30日)在網誌裡提及生育率持續下降的現象時,「劈頭」第一句已說自己「不是負責人口政策的官員」,反稱「生育率總是與勞工及福利局的工作有關」。這正正就反映了本港的人口政策存在模糊和不足之處,才會使得一眾官員可以逃避迫切的社會問題。勞福局長說人口政策與其無尤,行政長官又說問題併入國家考慮後就不用擔心,這種層層推卸的態度絕對無助國家和社會解決人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