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電動車數目不升反跌 何以說服市民推動普及化?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為提升路邊空氣質素和推廣智慧運輸,政府早在2009年起推廣使用電動車,但審計署於周三(4月28日)公布的審計報告發現,政府車輛使用電動車比率一直低迷,只佔不到4%,比率近兩年更下跌,完全違背政策方向。試問連一眾部門也冷待車輛轉型,外界如何期望政府帶頭資助研發設備、改善周邊設施,又如何期望商界和民間淘汰燃油車,決心達致2035年停止新登記燃油私家車、2050年全港汽車零排放的目標?

審計報告指出,政府車輛數目於2016年底為6,492輛,電動車佔當中249輛,比例為3.8%;到了2020年底,政府車輛數目增至6,705輛,電動車數量卻跌至169輛,比例降至2.5%。數字說明政府近年新購置車輛仍然以燃油車為主,而且有部門主動放棄電動車。

本港首份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上月出爐,目標2050年前車輛零排放。(張浩維攝)

因意外或配套不足拖延換車

政府物流署解釋有部門因為電動電單車起火而對電池安全產生疑慮,最終回復購置非電動車輛。翻查過往報道,該部門應該是警務處。此外,不同政府部門也表達了未肯購置電動車的其他原因,包括泊車處或工作地點欠缺充電設施、充電時間過長、更換零件和電池需時、載荷和車斗大小有限、不適用於執行緊急和颱風值勤職務等。

政府部門提出的上述理由固然都有其根據,然而發展電動車始終是全球趨勢,官員實在不宜繼續堅持守舊,更不可以因為有個別車輛發生意外就對整套新技術卻步。

政府公布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未來將增加公共充電站,並考慮實施充電收費制。(余俊亮攝)

當局解釋理由不盡不實

舉例來說,一些聲音認為電動車難以充當緊急用途車輛,可是外地近來已經陸續有電動救護車出現,而用於快速應變用途的私家車行駛甚至可以輸電給有需要的房屋和設備。退一步說,即使純粹電動車真的不適合緊急用途,市面上仍然有不少電動混能車可供選購。

再者,缺乏充電配套也不應該成為阻礙改革藉口。本港的充電站短缺已久人所共知,而以香港、深圳充電站數目和已發展土地的比例相比,深圳的比例是每平方公里89個,香港則只有每平方公里16個,可見香港充電設施本來就是大幅落後深圳。如果政府真有意推廣電動車,那當初就應該一同廣建充電站以緩解電池續航問題,而非倒過來借此拖延電動車普及化進程。

公共充電網絡的鋪設,對普及電動車起關鍵性作用。圖為英國倫敦一處路邊充電站。(Getty Images)

配套缺乏正是進步理由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審計報告也指出了環保署經已實施關於採購政府車輛的新規定,今年第一季後除非有充分理據並獲首長批准外,否則部門在購買五座位或以下車輛時均須選擇電動車。署方踏前一步固然值得肯定,但為免官員再以充電困難或其他原因推搪,環保署的上級環境局仍須帶頭落其在實3月推出的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在2025年前於全港配備15萬個充電設施,並增加公共充電站至5,000個。因為只有當續航不是問題時,政府部門和民間才會樂意轉購電動車。

除此之外,政府未來亦要大膽定下淘汰燃油商業車和公共交通工具的時間表,以及大力發展電池回收和培訓人才,掃除普及電動車的最後障礙。

不少國家是靠政府帶動本地的電動車需求,而其目的除了達致減排之外,亦希望能夠乘勢振興新能源工業。美國政府現時擁有64.5萬輛非電動車,電動車只有約3,200輛。新政府上場後,首要項目就是要國內工人生產電動車,而政府就擔當重要買家,因為總統拜登已決定淘汰全部政府非電動車。更重要的是,白宮已經履行今年目標,新購電動車量會是上個財政年度的三倍。美國曾是燃油車生產和使用大國,政府也醒覺電動車熱潮勢不可擋,立下轉型決心,香港實在沒有理由落後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