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券是電子支付普及化的良機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政府周日(11日)表示已選定四間電子支付工具營運商,協助發放5,000元電子消費券,並期望可於暑假接受市民登記。但由於本港電子支付尚未完全普及,這亦是計劃的隱憂之一。故此當局除了要小心設計系統、計劃流程等細則,同時也要藉此時機將電子支付技術普及化。

新冠肺炎疫情拖累本港經濟。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2月公布的《財政預算案》裡,提出向每名合資格的18歲或以上永久性居民及新來港人士,分期發放總額5,000元的電子消費券,計劃規模達360億元。計劃估計可為今年的經濟增長帶來0.7%的刺激作用,並且可以藉此拉動消費市場加快復甦。

政府將發放5,000元電子消費券,選定四個儲值支付工具協助推行,包括支付寶香港、八達通、Tap & Go拍住賞及WeChat Pay HK。(張浩維攝 / 資料圖片)

電子支付未普及影響成效

陳茂波日前在其網誌表示,在金管局的協助下,港府已選定四間儲值支付工具營辦商協助推行電子消費券計劃,當中有AlipayHK、八達通(Octopus)、Tap&Go拍住賞,以及WeChat Pay Hong Kong,並預料暑假可接受市民登記。陳茂波繼而指出,當局的選擇已顧及營辦商的相關經驗、支付工具的普及程度、所覆蓋的商戶業務性質等因素,以便讓市民選定最適切的消費模式,收取及使用電子消費券。而按政府估算,這四間儲值支付工具營辦商現時約涵蓋3萬至10萬間零售、飲食及服務業商戶。這表面上可使消費券的用途更為廣泛,但由於電子支付在港尚未完全普及,這反倒會窒礙消費券的流通範圍,也變相減少可供市民選擇的商店和服務。

雖然各營運商表示會為商戶提供免安裝費和手續費等優惠,例如八達通表示,在計劃期間新商戶毋須繳付任何安裝或租機費,豁免資金轉帳費用。但正如有立法會議員在1月時提及,政府早前向公眾街市檔主提供資助、鼓勵檔主安裝非接觸式付款系統的計劃,最終僅得三成檔主申請,成效不彰。今次的契機能否擴大電子支付的覆蓋率?如果不能,或使得計劃效益過份集中個別商店,同時亦為大多使用現金的長者帶來不便。

因此,政府在計劃開展前除了要小心設計執行細節以防冒認或盜用身份登記外,也要乘機推行電子支付普及化的政策,以達一石二鳥之效。過往香港的電子支付幾乎只得由港鐵作為大股東的八達通,發展步伐一直停滯不前。實政圓桌立法會議員田北辰估計今次即使計劃結束,但商戶和顧客或已經習慣八達通支付的模式,對加快電子貨幣發展有幫助。但會否過於樂觀,抑或會因為商戶要重新支付行政費,而回到原本的交易模式,官員有必要做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