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國博弈 日本只能求平衡
中日關係近來多有磨擦。日本既不滿中國通過《海警法》,雙方就釣魚島主權再展開爭議,也似有加入美國陣線包圍中國的跡象,在香港、新疆、台灣等問題上與歐美連成一線。在此背景下,中國外長王毅本周一(5日)與日本外務大臣茂木敏聰通話,在日揆菅義偉訪美前互相交流關心的問題。
東亞局勢的關鍵離不開中、日、韓三國,而三國合作可謂波折重重。在疫情之前,美國特朗普政府推動單邊主義,中、日、韓三國曾關係走近。不過自從新冠疫情爆發之後,加上拜登政府大打與盟友共同對抗中國的套路,中日關係與之前差別明顯。例如受困於香港與疫情等問題,原定國家主席習近平到日本的國事訪問被取消後復期無望,包括《海警法》在內等爭議亦令中日雙方多有磨擦。
日本追求的「勢力平衡」
嚴格而言,中日關係並不能單純以好和壞兩面理解,兩國關係轉差是國際局勢急速變化的客觀結果。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日本一直也有自己的利益和追求,希望在東亞以至東南亞的地緣政治和經濟中獲取最大的影響力。一方面中國既是日本的市場和機會,但另一方面也是日本的競爭對手和威脅。
日本是中美兩大國之間極為重要的勢力,尤其是比起歐洲,它對亞洲地緣局勢的影響力更大,故此日本的取態對中美兩國意義重大。日本自身也有這份意識,希望通過平衡中美各自在亞洲的勢力,創造局勢以讓自己發揮關鍵影響力。然而,新冠疫情促成國際勢力的洗牌。西方社會及日本受到重挫而元氣大傷,中國卻在疫情中獨自跑出,破壞了日本想追求的某種勢力平衡。從日本的角度而言,中國如果在亞洲內得到主導權,那它必須向中國屈服。當然日本也不想直接與中國衝突,因此此時加入美國為首對抗中國的陣營自然是大國博弈中最好的選擇。
中國:不要把手伸得過長
日本將對中國加強施壓已是不爭事實。在日本與西方多次同步指摘中國外,日本也謀求在亞洲圈內組織對抗中國的力量。近日日媒有傳,日相菅義偉在4月中訪問美國後,又將在5月訪問印度和菲律賓,希望組織「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對抗中國。一些國會議員亦在推動制定人權問責法,以讓日本政府可以跟隨美歐步伐,在需要時同步實施制裁。
不過,無論中日關係雖然險峻,但兩國風險始終在可控範圍之內。從日本的現實角度上說,日本企業無法放棄中國巨大的市場。即使日本官方附和西方在新疆問題上指責中國,但像無印良品等日本品牌根本顧不上官方如何,在新疆綿花問題上馬上表態支持新疆綿花。而日本政府在疫情時稱要檢討將產業鏈移離中國,但效果甚微,大部分日資公司都選擇繼續留在中國。在經濟高度合作的情況下,日本也在去年底簽署了中國推動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
從中國的角度看,其實也需要與日本保持合作以賺取區內平衡,尤其是中國已經與美國、澳洲陷入相當白熱化的角力當中,中日關係也不能太差。即使周一兩國代表通話,外長王毅也沒有放出狠話,不過是請求日本客觀理性看待中國,不要被一些對中國有偏見的國家「帶節奏」,並警告日本「不要把手伸得過長」。日方的公布則提到雙方在南海和釣魚島的爭議,以及香港和新疆問題,以及在經濟、氣候變化,以及緬甸危機中的合作等。由此可見,日本只要不干涉香港和新疆問題,中國並不希望與日本關係再轉差。而事實上兩國也還有像緬甸這些關乎兩方利益的問題需要合作。因此,只要日本能控制住國內鷹派在香港與新疆問題上針對中國的行動,中日關係將來也就未至於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