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牛市一周年 社會終需經濟增長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一度觸發股票市場出現恐慌性拋售,美國標普500指數在一個月內發生四次熔斷,由股災前接近3400點的高位至一度跌破2200點新低,月內股票市值蒸發三成。及至3月23日美國聯儲局啟動無限量化寛鬆(QE),成為環球股票市場踏入牛市的瘋狂開端。截至一年後的3月23日(本周二),標普500指數已自低位升逾七成,由科技股組成的納斯達克指數更已由低位升近一倍。
美國聯儲局在去年宣布採取「無限QE」措施,承諾無限量買進債券,制定計劃將聯儲局的介入範圈擴展至公司債與市政債市場,同時配合將聯邦基金基準利率降低至0至0.25厘的緊急減息行動,以此緩減經濟活動停擺所帶來的直接衝擊。可是聯儲局史無前例的救市措施,使近乎水浸的市場資金流入股市,即使疫情之下實體經濟復甦無期,貨幣政策本身已令眾多股市板塊收復疫情之前失地。
貨幣政策推動股市增長
股票價格脫離基本面急升,隨之掀起一浪全民皆股的熱潮,在本港市場當然也不例外。各個重榜IPO每每超額認購過百倍,在上市首日幾乎點石成金:農夫山泉來港上市,首日掛牌即升54%,快手在首日掛牌亦比上市價急升1.9倍,而眾多「疫情受惠股」更成為肺炎牛市下的追捧對象,其中Amazon股價便在疫情之後接近翻倍。
然而股票價格可升可跌,散戶在股市上面「殺紅了眼」,也引致各種過度借貨、投機對沖招致損手的事件出現,例如有本港股民便在「r/wallstreetbets」的挾淡倉事件中因沽空期權欠債47萬而面臨破產。這些完全脫離基本面的市場投機活動,無疑已無法反映各地實體經濟的表現,而只是各國的救市措施及市場熱錢走向的結果。
股市告別基本面?
環球股市是否已經泡沫化,脫離實體經濟的基本面?股神巴菲特便曾提出「巴菲特指標」,一般而言若以股市總市值除以國民生產總值,指標理應介乎於75%至90%之間,當數據超過100%便可能反映股市遭到高估。可是在「無限QE」的一年之後,若以美國股市及GDP計算,這個指標已升逾190%,甚至比2000年科網泡沬前的147%更高。
然而,不論如何以貨幣政策催谷股市,若然無視實體經濟的復原進度,股市升幅無法永遠持續。即使是在疫情之後一往無前的納指,也在今年2月下挫超過一成,抵消了今年升幅。
其實股市增長的動力本來應該是經濟環境的實質改善,但過去一年各地失業率高企,民眾收入節節下降,股票價格的起起跌只是炒賣投資的人在獲利。疫情之下生計最受影響的基層市民,不但是沒有閒錢投資,政府甚至沒有充份的政策為他們保住生計。全球牛市一周年,實在是時候讓政府回頭一看,看看如何改善實體經濟,恢復經濟活動,讓人民重新就業及收入增長,而不用將財政命運押注在已經賭場化的股市升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