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頸碉堡磋砣十年 研究保護皆見不足
沙頭角鹿頸山頭上的機槍堡及觀測台,在2009年期間曾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但港大建築學院研究團隊經研究十年之後,發現該機槍堡建築群共有7座機槍堡、6座僅能容納一人的衛星槍堡,而槍堡之間亦有戰壕相連。研究團隊發現其規模遠較古諮會的描述為大,加上該建築的建造背景,該建築的歷史價值或許在評級時已被低估。
二級歷史建築 或未反映價值
古諮會的資料記述該建築群建於日佔期間,可能用於強化邊防,抵禦盟軍從新界東北進攻,而資料指據鄰近村民憶述,當時曾有原居民被迫參與興建。但對於該地的實地考察,古諮會則明顯不足——古諮會地圖資料只紀錄了建築群的12處地方,但山上實質上則有14個槍堡,甚至報告中亦有明言未對機槍堡作詳細考察,因而當時未知該地的圖則、構體厚度、入口及槍眼位置等。資料僅指其歷史意義在於許多日佔時期建築在二戰結束之後已被拆除(例如忠靈塔),加上戰時軍用建築在本港亦屬少見等,但有關建築已於戰後失修棄用。
不過從港大團隊的研究看來,這建築群所代表的不止是日軍的在港布防策略,它也可能是東江縱隊港九支隊與日本交戰歷史的其中一段,建築群可能是日軍為了加強打撃遊撃隊而建立,反映遊擊隊在沙頭角一帶的滲透或騷擾行動對日軍做成威脅。研究團隊亦相信該處是日軍在港留下狀態最好的軍事遺址。以上種種因素都使鹿頸機槍堡的歷史價值,可能遠超古諮會的最初評級。
逾千建築難跟進 保育問題值反思
機槍堡建築群一開始只獲「二級歷史建築」,意指該建築群「具特別價值而須有選擇性地予以保存」,但是該評級本身只屬參考性質,在歷史建築正式被宣布為「暫定古蹟」或「古蹟」之前,《古物及古蹟條例》其實未有限制該建築群的改建或拆卸。所幸是該建築群位處郊野公園範圍,加上郊野公園不涉私人業權,用地本身由政府部門負責管理,使該地未有大規模工程,也不致讓主教山蓄水池或景賢里的悲劇在鹿頸重演。
2009年3月古物諮詢委員會(古諮會)公布全港1,444幢歷史建築的建議評級,隨後亦依其一級、二級、三級歷史建築的劃分,從而制定各歷史建築評估的先後。但誠如港大房地產及建設學系教授黎偉聰指出,研究團隊花近10年時間對機槍堡建築群進行研究,但委員會同一時間卻須處理多項歷史建築,「他們都是坐在寫字樓裏看圖」,甚至未必有實地考察。若要求古諮會對眾多歷史建築的跟進工作須嚴謹如研究團隊的十年成果,這當然是要求過高,但政府要如何改變現時古蹟跟進研究、事後保護不足的情況,亦相當值得政府反思。
評級跟進不足 保護有待改進
本港歷史建築眾多,鹿頸的發現或許說明單以古諮會的人手,無法對1444個歷史建築進行嚴謹研究。除了直接增加古諮會人手,香港政府尚可從學術撥款方面著手,透過增加相關研究領域的學術撥款,鼓勵學者協助跟進眾多有被評級但背景模糊的歷史建築,以此避免本港保育再有漏網之魚。
正因它的重要性在逾十年後才被發掘,社會對這些歷史建築的保護也無奈被推遲十年——現時山頭雜草叢生,出現水土流失,加上過去曾發生山火、遊人破壞,黎偉聰表示有部分結構已經倒下。單單把歷史建築評為「二級」,並不足以促使政府部門或私人機構保護建築,因此修改《古物及古蹟條例》,將現時的部分條文擴展至已有評級的歷史建築,這也是政府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