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指數創30年高位 香港須警惕「消失的三十年」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隨着疫苗接種開始上軌道,全球對經濟復甦的預期升溫,各地股市迎來升浪。本周一(16日),亞洲市場甫開市,日經指數便急速走高,突破30,000大關,對上一次已經要數到1990年。當年日本資本市場因日圓升值而火熱,惟不久便突然失去動力,炒熱地價與股市的泡沫經濟無以為繼。泡沬爆破以來三十年有餘,日經指數終於重新爬回當年高位,被戲謔稱為「消失的三十年」。

1970年代尾,日本經濟發展快速,高科技如晶片業以及眾多電子工業以價廉物美打入美國市場,對美國本土企業造成很大壓力。1985年,在美國的經濟威脅壓力下,日本無奈同意了美國要求日圓升值的要求,簽署《廣場協議》,在短短三個月內令日圓升值20%。日圓升值令日本出口價值上升,降低其製造業競爭力而造成產業空洞化,更造成熱錢大量流入日本。大量熱錢從海外流入日本以賺取匯率差價,資本市場「水浸」。日本政府未能成功利用資金強化實體經濟,反而在自由市場理論信仰驅使下,任由資本在地產與股市之間不斷空轉製造帳面盈利。例如在1982至87年任相的中曾根康弘就是與英國戴卓爾夫人齊名的自由市場信奉者,他任內推動了日本國營鐵路JR分割民營化正是自由市場信仰的例子。

資金市帶來的經濟風光好景不常,泡沫在1980年代末出現爆破跡象,至1990年代初日本經濟已一落千丈。一度在1989年高見38,000點的日經指數,在不到三年之內跌穿16,000點。從那時至今三十年間,日本經濟雖然並非完全停滯不前,但長期處於低通脹(甚至是通縮)低增長的環境,國內製造業也處於極大困難也是不爭的事實。在2000年「消失的十年」這個概念初次被提出,後來漸增至如今的「消失的三十年」。

日本經濟雖然並非完全停滯不前,但長期處於低通脹(甚至是通縮)低增長的環境,國內製造業也處於極大困難也是不爭的事實。

金融紅利要導入實體經濟

日本這個沉痛的教訓,對於當下中國也不無警惕。近來中國出現了一些與80年代日本頗相似的表象,例如人民幣在短期內快速拉升,國際資金大量流入中國股市市場等,雖然並不全然與當時的日本一樣,但可能造成類似的後果。資金增量如果任由自由市場發揮,很可能只會在高增值的股票房產市場不斷空轉刷取盈利,不見得對實體經濟一定有利,而貨幣升值等也會打擊本地製造業。

中國政府堅持不完全任由市場控制經濟,顯然也是明乎此道。例如政府經常強調金融須服務實體經濟、樓市「房住不炒」、不搞「大水漫灌」、股市不能過熱而要「慢牛」等等。牛年到來,今年中國經濟與股市亦一片牛氣衝天,但面對積極信號的同時,也應該居安思危,重視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中國發展未來最關鍵的仍是如何突破美國和西方的科技封鎖以確保高科技製造業的自主性,保護產業鏈的安全。這必須深耕研究和創新,不能用股市多少點這些表面數字去衡量。其次的挑戰是善用資金帶來的機遇,將資金引入到實體經濟,同時必須以科技創新等提高產業的核心競爭力,防止空洞化。只有做好這些改革,中國經濟才能有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對香港而言,日本的教訓也甚具意思。香港的經濟在90年代後雖然仍有增長,但產業發展卻多年欠缺進步,沒有核心的科技發展。部份市民只能依靠資本增值(例如炒樓)來累積財富,大部份人更是未能受惠經濟增長成果,貧富不均愈發嚴重。這三十年是在發展還是也「消失」了?幸而在中國經濟發達的帶動下,香港的資本市場沒有出現像日本泡沫爆破如此嚴重的經濟災難。如今資金不斷流入香港,政府必須未雨綢繆,鼓勵更多創新與實體經濟發展,這才能維持香港的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