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聯倡改革 有其言更要有其行
民建聯周日(1月31日)召開記者會,提出「變革香港」,包括「保障國家安全及穩定」、「政府更積有為帶領經濟發展」及「促進社會公平」三個理念定位,同時提出行政、經濟、房屋、二次分配、青年、司法機構改革合共六大改革方向。無論如何,香港第一大黨推動改革,是值得支持,但大家不禁要問,為何等到今天才有改革覺悟?建制派在政壇打滾了那麼久,究竟有什麼成就?對這個看似「覺悟」的民建聯,香港人只能聽其言及觀其行。
在六大政策改革方向當中,民建聯主席李慧琼認為行政改革至關重要,她指出除了引入問責制,整體架構和體制沒有大改變,批評政府作風官僚、僵化和效率慢,副主席張國鈞更直指「小政府大市場」不合時宜,要求政府更加積極有為。這些方向都是對的,而且值得肯定,甚至會令部份不諳政情的市民覺得民建聯是積極有為的。但真正了解政情的市民,也會感到這個建制派大黨後知後覺。
誠如民建聯在記者會上所講,香港確實累積了許多深層次矛盾,反修例運動只是矛盾結下的惡果。但何謂深層次矛盾,許多人都未必能夠說清楚。其實,這並不複雜,簡單而言就是社會欠缺公平正義、少數既得利益者壟斷發展機會的問題。公屋供應不足、劏房處處、生活成本過高、青年看不到希望,都是香港的寫照。
香港改革已進入「執政時間」
這些問題不是今天才發生的,遲遲沒有處理,第一責任人肯定是政府,但後知後覺的建制派恐怕也難辭其咎。建制派中又以民建聯是立法會第一大黨,李慧琼是前行政會議成員,張國鈞是現任行政會議成員,這些優勢都是泛民政黨所缺乏的。何以有這麼大的優勢,建制派多年來卻沒有責成政府改革?這不是失職,又是什麼?
李慧琼希望用半年時間希望說服現屆特首及來屆特首參考其倡議,但建制派應當明白,香港的改革已到了「執行時間」,而不是「倡議時間」,更不能只是在隧道口、小巴賣廣告,做宣傳。試問,當公屋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已增至5.6年,當大灣區其他城市正在高速發展,香港是否還要本錢繼續等下去?
上世紀七十年代,港督麥理浩在短短十年內做了此前多位港督沒想過要做的事,在房屋、教育、醫療、廉政等領域取得明顯成就,許多老一輩香港人至今仍然緬懷那段歲月。麥理浩的執政表現說明了,只要精英下定決心改革,雷厲風行,社會面貌是可以煥然一新的。但當下的香港政府沒有改革魄力,在立法會中「全面執政」的建制派也沒有辦法予人信心。對於這樣的政治精英,香港人未有信心,實在可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