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建制派有資格對美國「抽水」嗎?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1月6日發生於美國國會的騷亂不單引起西方多國關注,香港建制派亦紛紛「抽水」,把事件與反修例運動期間有示威者攻入立法會相提並論。全國政協副主席、前特首梁振英嘲諷「梁繼平肯定不會衝入美國國會」,工聯會陸頌雄認為兩件事的分別在於「美國警察會用實彈射殺闖入國會的示威者」,行政會議成員湯家驊則認為「世界輪流轉」。美國騷亂反映了這個國家的深層次問題和局限,香港建制派或許有「如獲至寶」的理據,但想深一層,他們恐怕沒有「抽水」的資格。

許多評論指出兩次事件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民粹因素影響,示威者同樣通過暴力衝擊政權機關的方式去宣示自身立場,但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兩者其實都是政客失責的結果:美國國會騷亂之所以發生,直接原因是總統特朗普拒絕承認大選結果,加上克魯茲等趨炎附勢的政客「加持」,結果激發示威者以極不文明的方式表達立場;香港政府沒有「鼓勵」示威者衝擊立法會,但事件卻是在當局粗暴修例、建制派盲目護航的背景下發生,背後還有社會經濟矛盾、政制落後等複雜因素糾結。

+36

不預先「拆彈」釀成騷亂

香港社會持續不穩,第一責任人當然是無能的政府,但建制派沒有匡正過失,也是難辭其咎。騷亂不會無緣無故上演,這就考驗從政者是否具備預先「拆彈」的能力。反修例運動之所以發生,雖與市民憂慮內地法制未健全有關,但亦與工聯會等建制派為政府提供「鐵票」、導致後者缺乏誘因向市民細心解說有關。這些都是香港發生「騷亂」的重要背景。遠因方面,歷屆政府解決民生困局無方,例如在梁振英卸任前夕,公屋一般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長達4.7年,較2012年上任時增加2年,這增加而非舒緩市民怨氣。

美國經常在國際事務上指指點點,但卻處理不好本國問題,建制派自然有了嘲諷的理由。但嘲諷從來不是從政者的職志,讓人民安身立命才是。可惜我們的從政者錯過了太多「拆彈」的光陰——高官不思改革,建制議員唯唯諾諾,結果管治質素不斷刷新下限,若非疫情和國安法,香港可能與美國一樣,繼續上演騷亂。

孟子曾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美國固然喜歡作別人的老師,而欠缺躬身自省的覺悟,香港高官和建制派何嘗不更是這樣?假如他們能夠痛徹反省,檢討失治原因,迎難而上,有序在社會經濟和政制問題上作出改革,香港便可迎來善治、告別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