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下困境民間互助 資源分配政府有責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各行各業大受打擊,基層生活變得艱難。不同慈善組織、社會企業的樂善好施,都幫助不少基層市民暫時捱過難關。疫情之下有社會企業向市民派飯,航空業捐出飛機餐、失業空姐出錢出力做義工,社會亦有大企業推出社區項目,支援區內弱勢社群。社會群策群力面對疫境之際亦不禁使人疑惑:這本來不是政府的工作嗎?
聘用自閉及智障患者,宣揚包容的社企「喜樂餐飲‧教室」自去年起已開始區內長者派飯,今年中因應疫情亦向區內長者送贈口罩等防疫物資。不過餐廳遭遇疫情,年底幸得多個機構捐出物資、資金,社企的區內活動才能得以繼續。太古集團慈善信託基金亦與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合作,成立「營造東涌」社區頂目,分別針對食物及衛生、家庭健康以及共建社會資源三個範疇向弱勢社群提供支援,預計幫助約800至1000人。
資源再分配 政府須重視
不止社會企業、大型機構,疫境之下不同階層市民如若能力許可,都正在盡力幫助身邊人度過難關。他們的努力都值得社會肯定,政府甚至應從中學習他們的為人精神,真正關心基層生活。可惜這些規模較小、財力遠遜於社福系統的社會慈善活動,其社會資源再分配的力度始終有限,在疫境之下縱或幫得一時,但卻難以幫助基層長遠擺脫困境。
這些從社會組織而來第三次分配,其實都源於政府在社會資源再分配的過程上,無法在「第一次分配」,以及「第二次分配」上改善基層處境。意即基層市民收入未跟隨經濟的整體成果而得以改善,大部分收入仍然傾側於小部分人的手上,同時政府亦未能透過社會福利制度重新分配整體經濟成果,讓基層市民體會經濟成長時的果實。政府在第一、二次分配上的失敗,導致本港基層跌入貧窮陷阱——經濟成長時基層的收入增幅沒有讓他們安居樂業,直至社會遭遇逆境,基層生活又無足夠的社會福利保障。
社會能有善心人在疫症之下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力氣支撐他人,這些精神態度值得肯定。但政府更應反思,這些賺人熱淚的善心故事,背後都源於政府過去政策未能改善收入,也未能建立足夠的社會福利安全網所致。社會受疫情所困,「保就業」被市民嘲為「保老闆」,申請條件嚴格的「失業綜援」對不少市民而言得物無所用。支援基層生活,政府不能袖手旁觀,反而應負起最大負任,才能對得起每一位香港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