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報告】旅客來源狹窄 建立特色方能放眼全球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審計署周三(25日)發表新一份審計報告,當中兩份檢視旅遊發展局工作,包括推廣旅遊與企業管治及行政事宜。審計報告除了發現旅發局部分大型活動開支增加,活動認知度卻按年縮減;局方亦自2001年成立至今無交薪酬檢討報告,部分利益申報逾期提交。局方不論在旅遊推廣抑或內部管理上,均有頗大進步空間。

根據《香港旅遊發展局條例》,旅發局的宗旨是在「全世界推廣香港為亞洲區內一個具領導地位的國際城市和位列世界級的旅遊目的地」,而根據旅發局在2014/2015年度至2018/2019年度期間的五個工作計劃,旅發局亦將分配約75%市場推廣預算予非內地市場,25%分配予內地市場,希望達到維持客源市場多元化,以及均衡客源的目標。

審計署周三(25日)發表新一份審計報告,當中有兩份報告書檢視旅遊發展局工作,包括推廣旅遊與企業管治及行政事宜。(資料圖片/鄭劍峰攝)

客源集中內地 檢討全球宣傳

然而審計署分析了2014年至2020年7月期間的訪港旅數據,發現內地客仍佔本港過夜旅客人次的65%至69%,而旅發局投放約75%資源作市場推廣的短途市場(如日本、台灣、 南韓等)、長途市場(美國、澳洲、 英國等)以及新興市場(如印度、俄羅斯、越南等)卻分別只佔16%至21%、11%至16%,以及2%至3%不等。本港旅遊業的實際市場狀況,與旅發局分散客源的目標相距甚遠。

旅客決定到何處旅行,部分或許與局方宣傳有關,但影響更大的應是景點本身。香港要成為世界級的旅遊目的地,旅發局不能只靠「銀彈」推廣,如何將香港建構成有地方特色的品牌,才是旅發局的應治之本。

旅客決定到何處旅行,一方面或許與局方宣傳有關,但影響更大的應是景點本身。(資料圖片/昂坪市集攝)。

先談旅遊特色 再增推廣開支

審計報告指出在部分短途市場,旅發局在當地市場推廣開支的增加,與當地最終有多少旅客訪港未見直接關係。對比2014與2018年數據,即使局方在馬來西亞、印尼四年間推廣開支增長接近一倍,訪港過夜旅客仍分別下降10.3%及6%,台灣推廣開支增加約六成同時,台灣過夜訪港旅客並無變化。審計報告的發現或許正是啟示,吸引旅客目光的根本之道不在於旅發局增加多少推廣開支,而是香港能否提供值得到此一遊的原因。

對照港人熱門的旅遊地點如東京、台北、曼谷、首爾等地,它們都分別具有歷史景點、地理美景、消閒享受、地方美食等特出賣點可以招徠旅客。旅發局可研究從本港的歷史建築、郊野公園,甚至紅極一時的香港電影或廣東歌等作為賣點,讓香港可以成為有歷史、地理、文化特色的景點。然而要將香港變成一個全面的旅遊品牌,種種政策始終需要環境局、發展局、商經局等部門共同合作。旅發局如何從城市行銷角度給予政府建議,也正是當局的重責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