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民及建制派立法會議員均應盡忠履行職責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日前去信全體議員,指出會議遭一些議員不必要地拖延——會期開始至今點算法定人數已達48次,消耗約8小時,他又批評立法會在過去兩次會議,累計花費近17.5小時才能完成審議一項無爭議的法案。周四(29日)立法會原定繼續審議《2019年漁業保護(修訂)條例草案》,也因人數不足休會。這些事件顯然反映出立法會因為政治鬥爭而在浪費時間。

立法會是香港政治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基本法》73條規定立法會負責程序制定、修改和廢除法律;審核、通過財政預算;批准稅收和公共開支等。這是一種基於權力制衡原則而設計的體制,必然會削弱效率,但只要精確把握權力制衡的精粹,政策和法律草案便可在辯論過程中逐步完善。但基於種種原因,近年議會亂象紛陣,不斷點人數、流會、甚至肢體衝突早已成為日常,市民看不到優質論政之餘,反而要「硬食」劣質化的議會政治。

梁君彥批評,會期開始至今點算法定人數已達48次,消耗約8小時,他又指立法會在過去兩次會議,累計花費近17.5小時才能完成審議一項無爭議的法案。

建制要盡職 泛民要務實

要令優質議政文化在香港出現,建制泛民均有責任,尤其要放下政治分歧。對建制派來說,他們本就掌握議會大多數議席,甚至在今屆會期包攬16個委員會主席職務,但這不應成為不可一世、「圍剿」政敵的資本,他們應以市民福祉為念,切勿以「鐵票」為政府保駕護航,這只會令當局延續過往23年的怠政。再者,佔大多數議席的建制派只要盡職出席會議,泛民議員就無法依《議事規則》提出點算人數。從這個角度看,建制派也不無責任。

而對泛民而言,他們應當知所進退,明白香港的主要挑戰是疫後重建和如何推動改革,這就要求他們擺脫民粹羈絆,本着實事求是的態度,在理性辯論的基礎上與政府良性互動。與其把寶貴光陰花在點算人數上,或者企圖進行早就被法庭裁定為不合憲制的「拉布」,倒不如腳踏實地,思考如何在議事廳內為市民服務,為香港帶來善治。事實上,許多議案都須要議員盡快處理,包括《2019年吸煙(公眾衞生)(修訂)條例草案》、《2019年運貨貨櫃(安全)(修訂)條例草案》、《2019年道路交通法例(泊車位)(修訂)條例草案》等。如果連這些爭議性不大的議案也無法處理,那麼市民又如何相信議員有能力處理更複雜的議題,甚至為香港建立高水平的議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