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取合作是當下所需
中美關係已惡化到1979年建交以來最壞的地步,愈來愈多人相信爆發熱戰並非天方夜譚。在1971年訪華、為中美建交奠下基礎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最近出席一場視像會議時表示,中美必須為日趨激烈的競爭建立「交戰規則」,探討超越哪個界限就不會進一步威脅對方,並且必須找到在較長時間內落實此政策的方法。
作為現實主義者的基辛格也覺得這是不可能的,但他警告果真如此,世界就會滑入類似第一次世界大戰那樣的情景。目前來看,中國領導人正在努力防止全面對抗,反倒是美國不斷在煽風點火,這絕非負責任大國應有的舉動。
中美建交是出於現實需要。主張在國際關係中實踐「均勢」的基辛格當年訪華,目的就是拉攏中國對抗蘇聯,毛澤東聯美也是為了制衡「蘇修」,雙方一拍即合。當時基於中國積弱,美國不認為有打壓中國的必要,但一去到中國經濟體量發展至貼近美國的當下,美國那種唯有獨尊的自私心態便表露無遺。或許因為意識到美國心態上的轉化,國家主席習近平2015年訪美時便試圖「拆彈」,指出「世界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國之間一再發生戰略誤判,就可能自己給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如今看來,中國主觀努力未有在客觀上成功「拆彈」,否則華府發動貿易戰、打壓華為、關閉中國駐休斯敦領事館等便不會接連發生。相比之下,除去少數顧全國體的回應措施外,中國反而主要是防止局勢惡化的一方——事實上,早在基辛格提議兩國建立「交戰規則」前,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便提出要為兩國關係訂立四點框架:一要明確底線,避免對抗;二要暢通渠道,坦誠對話;三要拒絕脫鉤,保持合作;四要放棄零和,共擔責任。
正如俗語說「一個巴掌拍不響」,中國提出四點框架也須要美國正面回應才行,但這需要像基辛格所講,美國換一種「新思維」。在這種「新思維」下,美國應明白當今世界實在太複雜,沒有一個國家可實現在戰略和經濟上均具有其他國家無法威脅的單方面優勢。美國在20世紀獨領風騷多年,要發展出上述「新思維」、接受一個異質文明的逐步壯大是不容易的,適應過程也會是辛苦的。但如果美國拒絕正面看待中國,更為兇險的對抗恐會「自我實現」,到時全世界都要為此付出代價。
因此,在對抗中思考合作是必要的。不少人覺得「新冷戰」下中美已無合作空間,這種想法恐怕太過極端。參考「舊冷戰」的例子,美蘇曾在限制戰略武器、太空計劃,甚至在保育北極熊等領域進行合作,這可以成為中美合作的範本。事實上,中美近年亦曾聯袂促成《巴黎氣候協定》、「伊朗核協議」,只因特朗普政府一意孤行,合作成果才付儲東流。究竟要繼續令關係惡化,令局勢演變至昔日第一次世界大戰那樣,抑或要盡力把衝突限制於可控範圍,主動權在美國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