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寄望企業紓解民困嗎?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本地兩大超級市場百佳及惠康疫市生意不跌反增,但仍獲批政府「保就業」計劃,政府要求兩大超市要將計劃款項回饋社會。周二(22日)兩間超市分別公布方案,其中百佳的網上抽獎計劃亦引起社會關注。政府一方面否決超市以全單折扣方式回饋市民,但消委會又建議超市依單據減價。官方當局與超級市場之間的拳來腳往,着實也令不少市民感到困惑。

雖然「保就業」計劃的目標是「透過向僱主提供有時限的財政支援,協助他們支付員工的薪金,以保留可能會被遣散的僱員」,然而計劃本身歸根究柢也是防疫抗疫基金旗下項目,不應該違反基金當初「向受這次疫情重創或受防疫抗疫措施影響的企業及市民提供協助或援助」的目標。

官方當局與超級市場之間的拳來腳往,着實也令不少市民感到困惑。(資料圖片)

早知今日 何必當初?

屈臣氏集團首席營運總監倪文玲周三(23日)在電台節目上表示,企業曾向政府提議多個方案,包括以購物八折及贈送現金券予顧客等,向市民回饋保就業的一半資助金額,但政府解釋因難以監管價格,方案最終不獲政府接納。百佳全單折扣方案亦遭否決,但百佳推出「抽獎」方案後,消委會又認為網上抽奬無法直接紓解民困,建議直接從收據扣減消費金額。從百佳的角度看來,企業要全力配合官方思路也不容易。

政府有責任確保公帑用得其所,疫情期間讓生意無損的企業得到資助本已不妥。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為此護航時表示,為了簡單快捷,因此對企業補貼難有太多畫線。但從百佳的事例可見,企業收取資助後,政府根本無法確保資助可以重回市民手上。縱然百佳可以參考另一超市惠康的「凍價」方案——承諾未來6個月超過300款日常必需品不加價——相信也只是讓本港貨品未來的加幅減慢,距離紓解民困仍相去甚遠。

政府既知道超級市場有能力減價回饋,同時又不願在「保就業」計劃內依行業劃線,超級市場鯨吞巨額資助可謂「昨日的因,今日的果」。既然問題源於「保就業」劃內藥石亂投,政府便應重新反思補助對象不劃線的幣端,在資格審批上取回主導權,而非透過法定機構或其他途徑在抽獎、折扣、現金券等細節形式上與商戶「街市式講價」,讓發放資助的官方反而處於被動。

政府早前公布第二輪「保就業」計劃,其中要求兩大超市百佳和惠康若要申請資助,需要為顧客提供各方面的減價等優惠。(資料圖片)

同心抗疫 各自為政

從百佳的事例看來,政府部門與法定機構之間的各自為政,更令人擔憂官方對於如何援助受疫情影響的企業及市民欠缺一套全盤規劃。「保就業」計劃秘書處自認無法監察所有貨品價格,但消委會卻認為可以直接從收據中扣減消費金額。政府認為應該以最簡單、快捷的方式讓市民受惠,但又向無迫切需要的企業發放資助,再寄望對方能將補助轉發市民。這種迂迴曲折的思維無疑讓市民失去信心。

既然政府預期撥款用於紓解民困,政府便應有的放矢,直接向受影響市民依行業或就業狀況直接發放資助。本港最新失業率高達6.1%,不少員工雖有工作,但仍受到無薪假及「負鐘」制的困擾,每月收入大受打擊。本港第二期「保就業」計劃申請僱主減少近一成,未來本港市民的就業狀況更難言樂觀。相信無論政府部門與法定機構如何各自為政,他們都應認清一個簡單事實——香港社會一直有比超級市場更迫切的市民大眾需要政府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