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老院舍派錯藥不能重演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近日有長者家屬接受媒體訪問,斥責安老院舍涉嫌派錯藥致長者腦疾病及昏迷,又投訴鼠患多時未解。派錯藥事件屢見不鮮,惟安老業界一直未能杜絕,責無旁貸。社會福利署是監督者,過往曾推出措施以提升安老院及其員工藥物管理能力,似乎無以為繼,署方必須尋找漏洞,着手提升藥物分配技術、加強藥劑師角色、以及增加罰則,令長者及家人對安老服務重拾信心。

推斷服錯藥致病情轉差

一名84歲婆婆2015年首次中風,於2016年入住涉事護老院,2019年5月再次中風,但精神狀態仍然良好,至今年7月底健康突然轉差送院,醫生告知家人發現她曾服用醫院沒處方的糖尿藥。家人憶起去年曾發現職員派錯藥,職員稱「無事」及着其「放心」,質疑病情急轉直下的唯一可能是服錯藥,而且無從得知錯誤持續多久。社署稱經調查後,就派錯藥事宜向該院舍發警告信,據報案件已進入檢控程序。

若果家人覆述院舍職員回應以及推斷病情惡化原因屬實,那表示院舍一直輕率處理藥物派發,罪無可恕。家人安排長者入住院舍,就相信院舍會妥善照顧家人,而職員一向有處理藥物的經驗,理應駕輕就熟。再者,涉事院舍近半宿位為政府資助甲一級,社署的巡查規管應該嚴格,可惜失誤依然發生。

派錯藥事件是偶然失誤還是冰山一角,外界並無確實數字,但從歷年的報章報道及申訴專員公署的主動調查報告,派錯藥時有發生。更重要的是,政府、安老和藥劑師界別曾經推出措施,嘗試解決問題,仍然未能杜絕。

院舍長者多數需要他人照顧,所以處理藥物的任務,便落在了保健員身上。(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政府、安老、藥劑本有對策

實務上,若院舍聘用藥劑師,將會為院友多加一重把關,但這牽涉一定薪金開支,院舍未必負擔得來。政府早於2010年落實「到院藥劑師服務試驗計劃」,委託香港藥學服務基金執行,藥劑師評估院舍藥物管理系統和程序,改善藥物記錄系統,為院友覆核藥物,培訓員工等,以減少出錯機會。參加計劃的院舍「買時數」,支付藥劑師到訪的服務費用,政府可提供約七成資助。

計劃運作至2018年,最後一年參與而取得資助的院舍只有六家,香港藥學服務基金主席蔣秀珠指原因有二。一是每期資助只及一年,之後院舍要自費;二是部分院舍不願受資助計劃附帶的匯報工作束縛和背上管理不善污名,因為社署會就逐項查問表現欠佳的地方,成為院舍監管不足的證據。

另一方面,市面上已有企業研發的電子派藥系統,省除人手抄寫服藥時間、檢測衝突用藥、自動化分包藥物等,並可記錄用藥數據,減輕職員核對工作,亦減少人手出錯機會。有社福機構院舍採用,稱效果良好。然而,究竟有多少院舍採用電子派藥,外界無從得知。

法例上,政府對院舍派錯藥的懲罰難言有力。首先,《安老院條例》和《安老院規例》沒有明文訂明藥物事故為罪行,無法直接檢控,社署只能循《安老院實務守則》,向違規院舍發勸喻、警告或糾正指示,院舍屢勸不改,社署才可檢控或者撤銷牌照。

蔣秀珠從觀察所得,發現院舍普遍處理長者的藥物藥理紊亂。(歐嘉樂攝)

事實上,申訴專員公署在2018年的主動調查報告就建議把錯誤用藥納入法例,而社署轄下的工作小組亦同意在《規例》加入條文,規定院舍「必須妥善地處理藥物,以及嚴格按照醫生處方協助住客用藥」,並已提交勞工及福利局考慮立法。立法會議員張超雄表示,除了加入藥物事故為罪行外,並根據不同程度制定罰則,包括對院舍除牌。此外,社區組織協會建議政府設立持牌人黑名單、扣分制等。這些建議均值得社署考慮,進一步迫使院舍改善服務。

可以說,要終結派錯藥事件,法例改革、技術和專業支援已經在手,關鍵是政府和業界的決心。假若是金錢和技術障礙,社署可伸出援手,例如增加到院藥劑師資助額和資助年期,換取院舍接受監察,又可資助安裝電子派藥系統和職員培訓費用。如果是規管不周,那就加快步伐把法案提交議會。兩者亦可結合來看,當支援增多,安老業界亦有責任提高服務水平,接受更嚴謹的規管。

誠然,派錯藥只是長者院舍眾多過失之中的一項。過往社署對院舍的規管寬鬆,即使社署於2015至2019年間接獲24宗安老院虐待個案,除牌個案僅有劍橋護老院一宗,絕大部分違規投訴也是發信了事。坊間早已批評社署手鬆,只是擔心嚴厲執法導致大量院舍倒閉,殘局難以收拾。政府須鼓起勇氣,增加津助宿位,才能真正達致安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