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檢測的成本效益難以量化計算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普及社區檢測日前結束,政府周二(15日)交代計劃參與人次共178.3萬,本港須支付5.3億元。有意見認為成本高昂及不值得,似乎忘記了生命難以用金錢量化之道理。

普及檢測共找到32名患者,當中13人並無病徵。公民黨議員郭家麒認為,以成本5.3億元計算,這次計劃並不值得。然而,身為醫生的郭家麒理應懂得生命無法用金錢量化之道理。當第三波疫症奪去數十名長者的性命,令數十個家庭承受傷痛時,盡量找出患者並防範社區爆發,自然是社會應該支持的。從傳染病學的角度看,病毒患者可以一傳幾,若然掉以輕心,32名患者已可感染幾倍數目的市民。

再者,普及檢測為流行病學專家提供了研究基礎,以此分析疫情走向,並向政府提出防疫放寬或收緊的建議。而確診患者人數低的結果,亦證明了香港社區安全,成爲重啟經濟、交流的信心和憑證,甚至有助政府與其他地區的政府商討「旅遊氣泡」安排,助經濟交流重啟。若真的要計算檢測計劃的成本效益時,此等簡單道理,不應因政治立場而視若無睹。

檢測計劃成本固然可用數字計算,但它對減低再爆發風險、增加其他地區恢復與港交流信心等效益卻難以量化,因此只按金額高低討論成本效益並不恰當。當然這不是說檢測成本就能完全不加控制,公帑仍然必須用得其所。今次全民檢測開銷預計達5.3億元,當中七成用於人手支薪,餘下三成相信則是花在物流、宣傳等行政開支上,這些能否更符合成本效益,尤其減省行政費等,值得當局全面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