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種疫苗要考慮「分配正義」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有關「普及社區檢測計劃」(全民檢測)的爭議不斷,部份人以不合成本效益、檢測結果較易出現「假陽性」等理由杯葛。科大經濟學系榮休教授雷鼎鳴最近「獻計」,建議把參與檢測者界定為「好市民」,將來可優先接種疫苗和受惠於政府紓困措施。我們鼓勵市民踴躍參與檢測,這對抗疫是有利的,但雷鼎鳴的「計謀」明顯違反「分配正義」原則。

許多國家正爭分奪秒研發疫苗,讓人民在接種後對新冠肺炎病毒產生免疫力。惟可以肯定,第一批疫苗面世後肯定不足以滿足所有人的需要。以香港的情況來看,政府9月4日已參與COVID-19疫苗全球獲取機制(COVAX機制),能確保覆蓋部分香港市民,而疫苗可能只能於2021年底前送抵本港。顧問專家、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早前則透露,預計明年四月可在港使用,數量足以供全港三成半人口接種。至於其餘的六成半人,還視乎政府另外的疫苗採購。

優先讓什麼人接種,是必須處理的問題,關鍵是基於什麼準則。雷鼎鳴提議先讓「好市民」接種是不妥的,因為參與檢測的市民本身未必就是最容易受感染者。最穩妥的做法是像世衛總幹事譚德塞所講,在初期供應有限的情況下,優先讓長者、前線醫護等高風險群組接種,這才符合科學和「分配正義」原則。

+3

不可忽略基層需要

同樣的分配原則亦可應用在政府紓困措施上。疫情爆發以來,香港經濟大受打擊,第二季GDP按年下跌9%,失業率升至創15年新高的6.2%,而這數字還未計入被迫放無薪假的「打工仔」!政府肩負管理公共財政與妥善分配資源的重責,理應特別照顧有需要的市民。如果按照雷鼎鳴的建議優先向參與檢測的人「派錢」,那麼薪金全球第二高的政府領導人林鄭月娥也有資格獲得援助,反而因種種理由而缺席普及檢測的小市民會受到忽略。

平情而論,把全民檢測和疫苗接種、「派錢」措施掛鉤,理論上可增加市民參與檢測的誘因,但在具體操作上卻會產生不少問題,且並不公義。令人憂慮的是,雷教授的建議還會產生另一個缺點:聽政府話的市民有獎賞,這說不定會加劇「黃」、「藍」之間的分裂。香港社會早已因為反修例運動而陷入嚴重分裂,實在沒必要再節外生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