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在應對經濟危機上出現的差異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上周末,美國白宮與共和黨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達成新一輪抗疫刺激經濟方案,將推出達一萬億美金的資金救市。雖然有跡象顯示共和黨內就救市方案尚未完全達成共識,法案也還須通過民主黨控制的眾議院,但美國疫情反覆未受控,白宮及政客顯然都感受到經濟出現壓力尚未見底。自疫情於美國爆發以來,美國各個部門都已經撥出了數以萬億計的資金救市,規模史上未見,甚至超過金融海嘯時期。反觀同樣受到疫情打擊的中國,雖然也推出不少財政政策刺激經濟,但卻遠遠未及美國所使用激進的金融政策。這除了反映中國對疫情控制較之外,也顯示中國吸收了應對金融海嘯的經驗。

自疫情以來,美國為挽救經濟幾乎不惜工本。早在3月底,美國政府已推出了近2.2萬億美元的救市方案。而聯儲局不單推出了2.3萬億美元援助企業貸款,也重速「擴表」購買資產,負債表由2月中才約4萬億美元,至6月中在短短四個月內便接近翻倍至7.22萬億美元,近一個月才開始在7萬億水平穩定下來。雖然已推出了數以萬億美元計的資金,但美國經濟深不見底,美國政府為了救經濟很可能會無止境地繼續推出資金救市,新推出的一萬億方案即使在細節上會有爭議,但大體「大開水喉」的財政政策不會改變。

副總統彭斯、財長姆努欽(Steven Mnuchin)與白宮幕僚長梅多斯會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謀求盡快在共和黨人中為下一輪救濟法案達成共識。(美聯社)

大水漫灌不合時宜

有趣的是,一直強調「大市場、小政府」及自由經濟的美國共和黨在那邊廂不斷以國家之力挽救經濟,但向來主張政府計劃的中國在另一邊廂卻未有如此激進的財政政策。中國應對這輪經濟放緩可以從2018年貿易戰開始講起,當時中央政府顯然是吸收了過去的教訓,強調不會再使用大水漫灌式的救市,推出資金講求精準注資,以刺激內需消費,以及講求對中小企精準投入。即使全球疫情大爆發後,中國面臨的經濟壓力有增無減,但官方始終未有進行過激的金融政策,而是努力在平衡剌激政策與後果。中國央行在去年9月至今年間,多次進行降準(降低銀行準備金)以釋放資金,共計近2萬億人民幣。此外,政府也提高了財政預算為經濟保底,2020年擴充財政預算,比去年赤字增加一萬億人民幣。

雖然中國也投入了不少資金去刺激經濟,但卻顯得相對有節制和計劃。一方面,官方多次發出訊號指不會進行如美國一般的量寬政策。實際以量而言比較,把降準和擴大財政支出加起來,折算也才4,300億美元左右,即便中國除此之外尚有其他短、中、長期貸款工具,但對比起美國這輪救市的資金實在不算什麼。另一方面,中國政府也考慮到要針對性對援助中小企業幫助實體經濟,而推行了「定向降準」等方式精準投入,而不是只是盲目地釋放流動性。

2008年上一次全球性金融危機時,中國政府為了應對經濟下行,推出了俗稱「四萬億計劃」的救市方案。當時中國為了應對危機不惜大水漫灌,但後來卻被批評為低效率。大量資金令資產價格暴增,炒起樓市和通脹,而且強調產能投資令中國出現產能過剩的問題,經濟結構上也使政府和企業負債率不斷提升,造成高槓桿情況。顯然,中國從過去的經驗吸受到教訓,才在貨幣政策上非常謹慎。

而反觀美國對這次金融危機應對的方式,便與2008年時無甚差別。如果硬要說有什麼不一樣的話,就是更沒有節制地使用貨幣寬鬆政策,正是所謂「如果印銀紙解決不了,那就印更多的銀紙」。上一輪經濟危機對美國經濟以及其世界地位都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後果,美國自2008至2014年6年間三次量寬,聯儲局的負債才由8,000億美元增加至4.5萬億美元,但其長遠影響至今仍未完全為世界所消化。這輪聯儲局在短短幾個月間,就增加了幾乎相當於當時三次量寬的總量,必然會形成嚴重的後遺症,也必然會進一步打擊美國賴以生存的經濟及金融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