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應客觀看待內地的抗疫支援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香港第三波疫情持續,本地新增確診多日過百,給香港醫療體系造成壓力。社會開始討論是否應該向內地求援,但政府竟未能平息坊間疑慮。

首先,香港有沒有支援的需要?根據醫院管理局表示,近日每天均有100多人確診或初步確步後未能即時入院,這對患者本身和社區都將帶來公共衛生風險。另一方面,香港仍未有足夠能力推行大規模檢測,即使有確診者的樓宇,也必須等到有兩名以上的無源頭確診才能對該棟居民進行普測。而高危行業諸如清潔工人、外賣員等還未能得到自願檢測服務。

既然有需要,接下來就要問的是哪方面的支援較逼切。雖然有人提出要借用內地醫護人手,但目前看來,香港最需要的支援在另外兩方面。在床位方面,內地已有興建「方艙醫院」的經驗,可協助香港增加床位,即時安置確步和初步確步者。中央派專家來港協助於亞洲博覽館興建「方艙醫院」,社會應歡迎之。其次,內地的檢測能力高,能夠做到在城市大規模甚至全面檢測。

内地在建立「方艙醫院」方面較有經驗。(中新社)

靈巧處理執行問題

毋庸諱言,社會對內地支援的抗拒很大,政治氣氛加上意識形態令不少人對內地不信任。然而,問題並非不能解決。例如在增建床位方面,政府可以拿出客觀事實,說明內地這方面的能力是符合香港需要且高質素的。在檢測方面,香港已有健全的私隱保障制度,當局可說明哪些機制能確保檢測資料只會用於指定的檢疫用途。

即使疫情惡化到一個地步,政府甚至要考慮短期借用內地醫護人手,鑑於目前互信基礎並不穩固,政府仍可以彈性安排,循序漸進。比如可以讓市民自行選擇排隊等候本地的檢測和治療,還是選擇來港援助的醫療團隊。這樣也起到了分流本地醫療壓力的作用,同時也不會引起巨大的反彈情緒,亦能讓內地援助以事實說話,加強本地居民的信心。

然而,面對公眾的質疑和情緒,香港政府不僅缺乏溝通的政治智慧,更處事不當引起新的誤會。比如港府援引內地檢測機構,擴大檢測規模又降低檢測成本,本應是皆大歡喜的好事,卻因措施說明不足,加上社會本已強烈的反對聲音,加深了市民的誤會。以疫情合作為起點,本應是中港加深合作的好契機,政府卻絲毫沒有政治智慧,更行事粗暴,不僅加深了疫情合作的困難,若不反思,更會成為合作的絆腳石。

更重要的是,無論請求內援與否,不可否認的事實是香港政府在抗擊疫情上有很大的改善空間。而香港政府有首要責任反思、改善應對疫情的策略和態度,不能任其發展為無止盡地一出事就請求他人幫忙收拾爛攤子。比如專家一早指出船員豁免檢疫的漏洞並予以建議,而政府堅持不檢測不隔離,沒有任何限制,最終釀成大禍卻推卸責任為船員「不乖、不聽話」。面對質疑,食物及衛生局副局長徐德義更認為政府不是後知後覺,滿足於7月重新有本地個案後,政府開始檢討收緊的策略。殊不知這是在「補漏」而不是預防疫情。2月份香港政府口罩政策失敗,已經向內地求援過一次。此次香港政府再次處理不當,反映其無能,內地政府要幫這樣的「巨嬰」政府到何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