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民初選爭崩頭 從政者預備好為民服務了嗎?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民主派在周六及周日(11日及12日)舉行立法會選舉初選,希望以最強人馬爭取「35+」,迫使政府對「五大訴求」讓步。顯而易見的是,在反修例運動餘波未了、「港區國安法」剛生效的背景下,初選和正式選舉肯定都會高度政治化,選舉無可避免被操作為「對抗專權」的場所。如果形勢朝着這個方向發展,意識形態歧見愈是繼續發酵,從政者就愈會忘記走入建制目的,在於理性論政,腳踏實地為民服務。

上述判斷並非無的放矢:去年底區議會選舉結果證明,民主派政客得以當選,不是因為有過人能力,或者政綱有說服力,而是因為立場夠「黃」,實際上收割了反修例運動的成果。《香港01》當時便已指出,民主派政客抱有這種想法,只會把所謂「攬炒」路線帶入議會,令區議會的民生屬性被扭曲。同樣嚴重的是,區選結束後對抗沒有結束,民主派繼續在立法會內會拉布,沉迷政治操作,絲毫沒有回歸理性的想法。

所謂回歸理性,可以很複雜,也可以很簡單,民主派周四(8日)支持把法定產假延長至14周便是一次絕佳示範。究竟切切實實為人民謀福祉重要,還是「抗爭」和「攬炒」重要?我們認為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香港需要良好議會文化

撇除部份走偏鋒的政客,民主派一般被視作和理非代表,香港若要建立良好的議政文化,離不開他們的參與。可惜隨着極端勢力近年冒起,民主派逐漸失去方寸,甚至對極端勢力寄予同情,可謂不幸。

中央通過「港區國安法」清楚劃出政治底線,胡思亂想或任意妄為的人應該醒了,不要再執迷於所謂「勇武」、「抗爭」、「港獨」、「國際聯繫」。民主派應該明白,代議士雖然要尊重民意,但亦不能盲目順從民意,應該在不理性籠罩下引領市民走一條務實之路。另一方面,市民亦應該明白,香港若要重新出發,不能寄望於那些只求出位,徒有光環但腹無良策的政客。

「港區國安法」實施後,社會大體恢復平靜,這是香港重新起步的契機。在此情況下,民主派參選人要想清楚究竟想怎樣:是在中央展現強硬後,繼續沉迷意識形態之爭,抑或為了香港的長治久安,務實地參與經濟民生建設,提出具操作性的改革藍圖?選擇前者只會令香港繼續虛耗,但如果選擇後者,香港則有煥發生機的可能。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