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子女停課 媽媽更難做自己?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因為新冠疫情,香港學生自農曆年假起一直停課至今,在5月下旬中、小學及幼稚園才逐步停課。眾所周知,香港不少在職媽媽,平時兼顧家庭與工作已極不容易,在子女停課期間,更是大挑戰。這個母親節,是不是更應讓我們反思香港社會是否「母親友善」?

子女停課,家庭主婦的「工作量」突然大增,以往半天的自由時間變成了與子女「困獸鬥」。對於在職媽媽,挑戰同樣很大。若能在家工作,她們要兼顧工作及子女;若然要上班,在工餘時間也要為子女照顧學業及其他時間安排。雖然學校停課、補習班不開,但媽媽要應付的事情有增無減。

康乃馨有「神聖之花」意思,其花語有聖潔或慈愛之意,被視為對母親心存敬意。(林若勤攝)

「母親不友善」的香港

香港的媽媽不易做,向來都是人所共知,也是普遍現象。既是普遍,就不是個別母親的時間分配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的環境問題。例如須外出工作的媽媽幾乎沒有自我空間,以致育有0-14歲子女的女性勞動參與率往往最低。她們不想「榨乾」自己,只能在事業和家庭中做出艱難抉擇。

香港不僅產假較短,社會上兒童照顧存在支援數量匱乏,分佈不均,且價格昂貴,服務時間不充足,只能讓大部分媽媽「硬食」育兒全責。2018年,香港只有約1,730個由資助機構為2歲以下幼兒而設的幼兒照顧服務名額,也即是說,相對全港的99,800名同齡幼兒人口,只有不足2%可獲得幼兒中心照顧服務。至於年齡稍大2-3歲幼兒有118,100名,但中心照顧服務名額數目也僅有30,900個。

此外,即使媽媽想就業,也要面對不少困難。《家庭崗位歧視條例》實施20年,公眾對家庭崗位歧視的認識、職場對此的警覺度仍不容樂觀,「要照顧年幼孩子的母親」仍是最為常見的職場歧視對象。而且政府就職場彈性工時、產假以及幼兒服務等支援不足,也可能窒礙母親就業。

為紀念女性運動人士里夫斯(Ann Reeves Jarvis)致力推動女性權益,其女兒花了半生推動成立母親節,而其母最愛的康乃馨則成為象徵物。(林若勤攝)

年青媽媽待支援

另一方面,年青媽媽也非常需要政府的支援。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與香港中文大學去年就24歲以下「年青媽媽」進行調查,發現她們非就業比例較一般媽媽高,約65%受訪年青媽媽為全職母親,有約33%受訪者期望能做兼職有酬在家工作。

研究對照兩個母親組群數據,發現年青媽媽較一般媽媽更認同「自己現時的教育水平並不足夠」、「育兒的責任使我無法進修/接受訓練」、「有了孩子後,我感到有很大的經濟壓力」等。而學歷較低、年青的媽媽一般又不會是白領中層或以上,以至難以有如在家工作、彈性工時般的機會,可能會更難兼顧家庭及工作需要。

大家會如何向目前表達愛意與感謝呢?(資料圖片/方家遠攝)

以上種種難題,影響社會勞動人口結構。香港人口老化,生育率偏低,預計2027年勞動力人手短缺數目將達17萬人,釋放女性勞動力至關重要。再者,低收入住戶中的母親勞動率只及高收入的一半,令基層家庭生計及跨代貧窮等問題更難解決。可見若能解放母親,獲益的將會是整個社會。

這個母親節在獻上康乃馨的同時,我們更只要社會創造更好的支援服務、更彈性的職場環境、以及推動更平權的思想,「母親」一詞將不必與「犧牲」、「壓榨」綑綁。女性亦不用一旦成為人妻、母親,就只能被拘泥於家中的一方小天地,或只能在家庭和事業之間忍痛做割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