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派是不是忠誠反對派?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多名區議員發表「議會戰線立場聲明書」,聲稱「內會主席選舉之重,在於癱瘓不公的內會會議」。對於泛民議員被指「鬆手」加快會議進程,他們批評為「示弱之舉」,又謂民主派若然不團結一致,「即使35+成功,亦只會淪為戀棧權力的『忠誠反對派』」。

這份立場聲明書表示「民主陣營不容內鬥」,但又公開逼使泛民議員澄清立場,跟隨他們的癱瘓主張。區議員認為「內會主席選舉之重,在於癱瘓不公的內會會議」,若然「不公」乃功能組別之存在,但區議會也有當然議員之存在,為什麼又不用癱瘓區議會?

這些矛盾反映出在香港從政之難,民主派經常進退維谷。說到底,他們都須面對如何定位的問題。正如我們上星期提醒,立法會議員若打算用盡方法癱瘓議會,便可能被立法會主席剪布、建制派反制,未必能如其所願。但即使不是癱瘓議會,從政者也絕非沒事可做。隨反修例浪潮而當選的區議員,這幾個月以來不也是幫助了很多街坊,尤其在疫情期間支援基層?民主派雖然在立法會內只是少數,但他們也不是不能做實事,就經濟、民生政策等提出良方。

港澳辦連發三稿炮轟郭榮鏗主持內會的行為,郭榮鏗由民主派陪同召開記者會,指中央已把DQ他的字寫在牆上。(歐嘉樂攝)

反對派要有執政能力

論到「忠誠反對派」,近年它在民主派市民的語境中好像相當負面,或許受「忠誠」一詞影響,以為「忠誠反對派」就是表面反對、實際上事事迎合。其實此詞出自英國的議會政治,上世紀英國憲政學者詹寧斯爵士(Sir Ivor Jennings)便曾如此解釋:「我們的憲法假定了在任何時候,如果政府辭職、落敗或分裂,反對派可組成替代者……女王陛下的反對派就是女王陛下的替代政府。反對派領袖接近是女王陛下的替代首相。」換言之,「忠誠反對派」的重點是它的政綱及執政能力。

可惜香港的政治現實,與這種比賢與才的願景相去甚遠。「含淚投票」正好反映,不少選民並非支持民主派候選人,而只是不想建制派當選。去年區議會選舉,傳統泛民政黨便相當明白,並非他們做得特別好,而只是建制派在反修例風波中特別差。

反修例風波令香港社會進一步撕裂,也令民主派的政治路線大幅收窄。如今連立法會內會稍有寸進,也被區議員批評為「曖昧」,質疑是「戀棧權力」。但坦白說,若非為了權力,他們為何參選?參選,就是進入廣義的政治體制,獲得法定的權力,包括決定如何善用公帑資源、以議員身份向官員問責等。同樣走進了體制的區議員不問如何善用權力,只要求立法會議員癱瘓內會,而癱瘓議會本身並非議員權力範圍之內。《議會規則》保障的是議會正常運作,即使鑽空子阻撓議會程序,議會主席也大有權力終止。內會選舉主席已耗費了16次會議,如今稍有寸進,竟也被扣上「曖昧」、「戀棧權力」的帽子。當有一天民主派淪落到要「鬥黃」,以敵我分明的態度檢驗及強制統一各人的立場,這會叫人想起什麼呢?

不是「敵我矛盾」

我們經常提醒政府、建制派以至中聯辦,不要以敵我分明的態度看待民主派。香港的民生問題以至政改方案,民主派都是可合作、甚至是應該合作的對象。中聯辦的統戰也不能只拉攏「自己人」,更要向代表廣泛民意的民主派招手,與之修補關係。鄧小平在1984年便曾說,由香港人推進出來管理香港的人應該有左翼、右翼及中間派,「這樣,各方面人的心情會舒暢一些。處理這些問題,中央政府從大處着眼,不會拘泥於小節」。

即使9月立法會選舉,非建制派真的取下35+議席,這也不可能是「奪權」,因為香港的政治體制架構屬「行政主導」,立法會的權力相當有限。以政治體制來吸納民意,可以說是殖民政府的聰明之道。用中國政治語言來說,民主派不是「敵我矛盾」,而是「人民內部矛盾」;用英式議會政治來說,民主派是「忠誠反對派」,不是說他們必須事事贊成的「忠誠」,而是說他們有潛質提供另一套政綱及管治方案,與建制派比賢與才。

當代政治理論學者Jeremy Waldron曾經指出,忠誠反對派是發展民主及民主落實初段的重要一環,讓政治黨派明白一時之選舉落敗並非代表永遠的勝負已分,事實上根本沒有永遠的勝負,各黨派也要累積成績,在下次選舉再爭長短。2018年11月的立法會補選中,建制派推舉的陳凱欣取下49.52%選票,比起李卓人及馮檢基加起來的還要多,但僅在一年後,建制派便以約四成對六成選票的姿態大敗予民主派,便說明了民意可以轉變得很快,也沒有永遠的勝與敗。而這種民意轉變、議席輪替,也是健康之事。香港人能適應這種正常不過之運作,而不是以敵我矛盾的眼光看待之嗎?而從政者在決定參選之前,又有否想過自己到底是想走進體制、以現有的渠道促成改變,抑或留在體制外「抗爭」、全面否定制度?而若選擇後者,他們到底能否促進香港進步及改革?

走進體制中,當然會失去留在體制外的道德高地,甚至可能被批評為「戀棧權力」。在體制中若然想與各方勢力換取成果,有時更須妥協,犧牲個人「光環」。但從政者的個人光環重要,還是促進社會改變重要?若果從政者「戀棧光環」,古今中外不少政治及社會改變也可能不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