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持續兩年 你感到麻木了嗎?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持續,近日本港新增確診人數雖有緩和跡象,但面對未來疫情始終不宜過度樂觀。哈佛大學研究人員周二(14日)在《科學》期刊發文指出,全球可能需要反覆推行一定程度的「社交隔離」措施直至2022年,防止病毒大規模爆發,避免醫療系統超出負荷。

目前不過3個多月時間,已令不少市民叫苦連天——不能聚餐、不能喝酒、不能與朋友聚會。(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疫症勢成持久戰 「抗疫疲勞」成隱憂

哈佛研究團隊利用美國數據,模擬疫症在未來5年的傳播狀況,預料在新的治療方法或疫苗面世之前,尚須繼續保持社交距離,而一波疫情受控之後,直至2024年仍須監察傳播情況,病毒有可能在幾年之後「東山再起」。本港自1月第一波爆發起計,目前不過三個多月時間,已令不少市民叫苦連天——不能聚餐、不能喝酒、不能與朋友聚會——當下使人沉悶的生活模式未來可能要以年計算,市民心理能否捱過疫情,成為了抗疫關鍵。

長時間高度緊張的防疫措施,有可能令市民出現「抗疫疲勞」,例如從本港第一波與第二波爆發後的應對態度不同,便見政府必須保持政治智慧,掌握措施鬆緊。在本港經過武漢湧港的第一波疫情後,誠如2003年台灣SARS的時任疾管局局長蘇益仁教授指出,當時社會及醫療系統反應迅速,以防堵方法應對武漢來港患者。而政府隨之宣布在家工作,關閉康文署轄下場所,直至3月11日時再度重開前,仍有不少企業跟隨,讓僱員留在家中。

直到疫情範圍由武漢開始演變成全球大流行,外地患者回港,本港出現第二波爆發,本港確診人數由3月25日開始限制入境起的407人急增至周四(16日)的1,018人,但政府仍以分批形式讓員工上班,政府有限度運作,連行山、聚餐、酒吧等活動,參與人數亦在兩波疫情之間出現「報復性反彈」。從兩波爆發的嚴重程度以及應對態度看來,第二波爆發縱然比第一波嚴重,但防疫警覺反而顥得散漫,或許這正在側面說明,不少市民已難耐在家隔離的厭悶。

對於解除公務員在家工作,政府必須謹慎而行。(資料圖片)

疫情發展難預料 放寛不等同鬆懈

疫情發展難料,無人能斷言疫情已經過去,但近來新增感染人數僅個位數,政府是時候研究目前措施是否有調整空間。當然,有限度放寛不等於完全鬆懈,短暫而循序漸進的放鬆,是為了避免長期高度緊張形成市民「防疫疲勞」。正如行政會議成員林正財所言,部份政府設施如運動場、圖書館等,的確可以考慮以限人數、限時等形式局部開放。

林正財的部份建議可取,但對於解除公務員在家工作,政府必須謹慎而行。由政府帶頭解除在家工作,將可能導致本港企業集體跟隨,突然同時出現的上下班人流高峰、辦公室人群活動,將置香港於第三波爆發的風險之中。且文憑試開考在即,亦將帶來一輪人流高峰。防疫措施在合適情況下可以短暫放寛,但仍不代表對抗疫情可以完全鬆懈。